林比比鳥/創作這種病

檢查完最後一遍,寄出稿子,感覺靈肉分離,眼睛盯著螢幕,靈魂已癱在桌上。寫完該鬆一口氣了吧,可肌肉馬上緊繃起來:稿件此刻已抵達編輯信箱。想到編輯會不會正在讀呢,胃立即縮得小小的。

我國高中時還沒進入數位時代,投稿是一連串動作的總和:先將字字斟酌到滿意的作品,最後一次(邊謄邊告誡自己:這次真的是最後一次)輕爽抄寫在全新綠線稿紙上,稿紙折疊再折疊,放入信封,在封口處細細塗上膠水,小心壓合,騎十分鐘腳踏車到鎮上文具店前的郵筒,慎重地投入。信件要一兩天後才會抵達收件地址,而我最快兩周後才會收到退稿或留用通知信。投稿的緊張被漫長的等待稀釋,即使被拒絕也沒那麼難過了。

可現在事事節奏快速,投稿即收稿。我剛開始交稿時,每半小時確認一次信箱,比談戀愛還惶恐,想想真的是有病。日本出版社社長見城徹有本書《編輯這種病》一一列舉他與知名作者往來,相愛相殺的故事。可讀完整本書,感覺這位編輯根本樂在其中,果然有病。很可惜沒有人寫一本《創作這種病》,細數各種因而湧起的狂熱、憂鬱、同儕壓力、得獎與否的寂寞與糾結,而交稿後的患得患失已經是當中最輕的症狀。

我第一次認知到這症狀已是多年前,一位作者交來十萬字的。她交稿後一小時用MSN問我,是不是作品不好,為何「一直沒回覆」?閱讀小說需要心情的餘裕,刻意空出幾個小時不受打擾,即使成了工作也是一樣。極其專注讀完一部十萬字小說至少需要整整兩個工作天,我窘迫地只能簡略說說對於小說開頭幾千字的感想。

從那次事情之後,我養成讀前面幾章後先回信的習慣,可直到自己也巴巴等著回應,才終於在多年後理解了作者交稿的心情。交稿後既希望編輯馬上回,可編輯太快回應又懷疑他根本沒仔細看,只是在敷衍;編輯回應太短沒誠意,回應太長看了又有點心虛,會不會人家只是社交辭令?

這個鬼打牆腦內劇場病在我交稿愈來愈多次後終於痊癒。養成持續寫作與交稿的好處是,寫完一篇稿子,注意力已經轉向下一篇。不管上一篇是得到讚美,或反應冷淡,甚至被退稿,都已經過去了。下一篇稿子總是有更多煩惱要糾結。上一篇就讓它隨風去吧。

至於拖延症、自我感覺不好、冒牌者症候群……這又是其他的病了,我至今還沒有找到解脫的方法。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小說 創作者 寫作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玉米鍋小姐/小鎮急診室與動物朋友們

謙實/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淑華/123,223,一起跳舞吧

艾莉貓/【網路徵文優勝作】下班路上的意外療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