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掃墓的故事

快要三十歲,但我從來沒掃過墓——爸爸的家族裡,通常只有男性跟他們的太太被期待要去掃墓。但作為寫作者,對家族故事實感興趣,剛好這次爸媽、哥哥要去掃墓的日子,我的工作會議臨時取消,就說要一起去,達成人生第一次掃墓。

爸爸家族世居北投,原本埋葬的地點散落北投三層崎(已改建成花海公園)、木柵等地,他形容每次掃墓都像跟祖先玩躲貓貓,要在草叢裡尋找墓碑,最古老的甚至上面就寫個「李」而已。直到二十幾年前,後代才陸續將祖先遷葬淡水,由於早期沒有火葬習慣,當時還要請人撿骨,遷移過程也經歷許多家族會議才塵埃落定。辛苦換得掃墓的便利,如今不用再跑兩三地,維護打掃亦可託付墓園管理單位。

約好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我們家午餐後開車上山,負責駕駛的爸爸脾氣火爆,一點小事就能讓他不耐煩,明明前一晚才領悟人生大道理似、語重心長告訴我們:「人生不管怎麼爭,最後都是一堆骨頭。」但一開始開車,只要被人超車,他立刻三字經;然後在他爆粗口的瞬間,我們就熊熊錯過轉彎路口,必須下山再重新上山。儘管只會多十分鐘路程,還是觸發爸爸碎念模式,變成抱怨祖先愛開玩笑。

好不容易抵達墓園,又是另一個「大地遊戲」,爸爸一條條道路探勘,不確定是要哪邊彎進去,好不容易找到,沒想到要到我們家的墓,還要從別人家的墓翻牆下去,看著爸媽一把年紀爬牆,真是膽戰心驚。不過媽媽雲淡風輕地說,還沒發現這條「捷徑」前,都要從另一邊下來、「跳」過好幾個別人家的墓邊緣,才能走到。

現代掃墓其實相當簡單,無需除草兩、三個小時,只要準備糕點、水果、鮮花、掛紙(壓墓紙),虔誠拜拜,就可以安適等待祖先享用供品。閒來無事,媽媽聊起我未曾見過的阿祖,還有哥哥小時候跟阿祖聊天的童言童語。爸爸則說起家族跟二二八事件的關聯:阿公同輩有個養子,好像是個有點不務正業的人(有一說是小混混),結果在二二八事件時,不知道是被尋仇,還是真的有參與抗爭,總之被抓走了,沒能活著回來,是阿公去幫他埋葬。

在二二八事件開始調查、平反後,阿嬤曾被找去詢問案發經過,最後在受害者清冊裡留下一行:「三月中旬於北投自宅遭國軍押走,三月十七日於淡水沙崙海邊殺害。」

下山的路上,爸爸叨念想再遷一次墓,把最熟悉的親族帶下山,讓哥哥以後掃墓容易一點,媽媽理性分析困難度,畢竟還要家族其他人同意。爸爸是個有趣的人,脾氣放不掉,但面對生死向來放得開,他曾不知認真還開玩笑地說,死後最好海上撒一撒(雖然事實上海葬沒那麼簡單)。或許這個時代,埋葬的方法、對生死的態度,真的都處在最快速變化的狀態,從以前的土葬、後來的火葬,到現在的海葬、樹葬;掃墓也從以前的浩大工程,變成短短一小時內即可完成。

這種時候,不禁會思考,那我們這一代呢?如果不婚、不生,死後葬在哪裡?誰來處理?會有人祭拜嗎?萬一沒後代了,祖先誰來拜?好在,現在有愈來愈多生前規畫的方法,社會也漸漸不忌諱談論生老病死。我想,時間會帶著我們找到答案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黃凱西/與柯南簽訂的讀者契約

黑潮藍/媽祖生的煙花

宋文郁/甜甜圈與月

易牙憂/一位牙科患者的自白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