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你都去哪裡買菜?

民以食為天,而要有食物吃,就得去買!近期做北投耆老口述歷史,開始習慣多問一題:「當年都去哪裡買菜?」市場、雜貨店還是超市,走路、搭公車還是騎機車,每個長輩都有套買菜經。

最常聽到的答案莫過於「北投市場」。2022年搬遷改建前,兩層樓的市場曾有高達六百多個攤位,是台北市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傳統市場之一,生鮮蔬果、五金百貨、飲料小吃樣樣齊。若把周邊街道攤位算進去,就更可觀了。

上網搜尋北投市場歷史,有人說日治時期就有攤位集中在現址一帶;也有說法是,市場歷經兩次遷移,才從靠近北投捷運站的區域,移到現今為人所知的位置。無論到底是何時、如何形成,那附近可謂舊北投核心,區公所在那裡,過去還有戲院,離溫泉旅館也近。

曾聽老北投人說,北投還是風化區時,小姐們會到市場裁縫衣服、做頭髮,晚上還會帶客人來逛,形成一個不論白天、晚上皆燈火通明的商業街區。爾後或許因為風化產業被禁、遊客減少,又或者是現代化商店逐漸取代夜市,北投市場變成只做白天,但其存在感依舊深烙居民日常,買的人、賣的人,都知道彼此。有朋友當了北投市場新住民,她形容周圍每個鄰居、攤商似乎都互相認識,自己總覺格格不入。

坦白說,我對北投市場一直不是很熟,因為我家步行數分鐘就有「新北投攤販集中區」,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T字型市場。會跑去比較遠的北投市場,通常是為了購置麻煩一點的品項,像是制服要繡學號、褲子要改短,或是腳長大了要買鞋——市場街道裡「鞋全家福」選項多又便宜,從小到大不曉得買了多少雙。這幾年常有朋友來北投玩,為尋覓午餐,才對北投市場熟悉了點。

如今的北投市場移至「中繼市場」,一個長條形的臨時建築(雖稱臨時,可是因原建築被發現是海砂屋、需重建,所以將是有點久的臨時),分為蔬果、生鮮肉品、百貨雜貨、美食等區域。其中最熱門的美食區沒有早點卡位,就只能排隊;最具盛名的是兩家打對台的滷肉飯,而我最愛的則是蚵仔清湯麵線,鮮甜又肥美的蚵仔總讓人念念不忘。

在注重效率、乾淨,超市一間間開的當代,傳統市場不斷面臨新挑戰,機車亂竄、地板濕滑、腥味刺鼻等問題常為人詬病。作為打電話需深呼吸三次的科技冷漠人,我對市場也有著複雜的情感,有時喜歡市場獨有的人情味,像是親切的問候、爽朗大氣的笑容、著名的「送蔥」福利;然而有時也覺得去市場壓力大,此起彼落的招呼叫賣、帥哥美女稱呼,在不打算買的時候格外尷尬。

不過,人總是失去才會想念,要是哪天傳統市場消失了,這些缺點全會變成令人懷念的韻味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蘇惠昭/有時候花有時候鳥:神山三W

周武屏/實驗室趣談

金玉涼言

汪漢澄/小世界與大流行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