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離

除了不常問彼此「現在做什麼」,還有一個也是編輯們(包括同儕與主管)難得提出的好奇──「在這份工作的未來規畫是?」難以啟齒的可能是一份立足於照看與等待的貼心,又或者是顧慮會不會反而洩露自己的踟躕:真不知如何規畫起……

「N年後,你想(由今日的基礎累積)做什麼?」和「(如果不做這行了)接下來會去哪裡」虛無縹緲的程度大概差不多。一般共識:專注做好做滿手頭的事、「惜取眼前人」,一有餘暇就好好休息,緩解身心疲憊,才最務實。

而所謂職場──跟自己那麼不同的人們持續磨合、增加認識(或誤解)──就是難免可能漸漸滋生「(通往未來的路)哪裡歪掉了」或「再也受不了」(連想像未來的丁點餘裕與體力都沒有……)的念頭,沒有可商量對象,不知不覺逼近能承受的負能量臨界點。於是猶疑,要心存僥倖,反正目前沒崩潰?還是主動提分手?幸運些的,則是意識到其他更想做的事,不希望錯過的機遇……當然,「留下來」或「再努力一下看看」仍是不該輕易放棄的選項。

離開,包括釐清、表達這個想法,從來不容易──編輯,作為職業倫理中更受期待、被要求要顧慮他人的職類,總希望好聚好散,起碼有機會在待業階段,可能以接案方式合作、掙點收入;甚至有退路回鍋,二度入職。

很多時候,分手願望被駁回,未必是雙方對彼此關係缺乏共同認識,而可能是技術或心理素質問題:老闆或主管早猜透你,極力避免面對你的時機(他們比你更不想面對);面對情勒,你沒有接招準備,竟錯覺「我還是滿受到重視的」、「他在乎我」,而把理性分析鎖回腦內暗櫃。擔心沒有適任者可交接,卻覺得是自己的責任……結果就是在意志角力的過程裡,先打了退堂鼓。

就我所知,許多編輯同業的檯面上離職理由,最多的,就是誰都難以好好問好好說的「(新)人生規畫」,勞資雙方普遍默契,不必交代得太具體,算是給彼此下台階;有些則是「照顧家中長輩」、「調養身體」、「繼續進修」,讓人不易拒絕、不便查證,彷彿這些不該拖延的人生大事必須離開後才可能真正啟動。

只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不是承認自己或某一方是挫敗者。比較客氣且持平的說法,或許是「彼此無法回應對方的期待」。我總是願意相信,離開的人都以自己的定義與方式努力也等待過──這裡面通常埋藏著離開的真正心情;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否則,誰願意打掉重練各種公司次文化或人際關係呢。

最後想提醒的是,雖說剛離開或正要離開,是自我感覺從谷底止跌開始回升的最佳時期,你躊躇滿志,「現在就必須做」的好想法一個接一個,所有人都帶著羨慕與欣慰看你。但是一下子擁有太多自由,來不及消化,沒有自律習慣,沒有具體成果,也可能累積日後反撲的沮喪。也須認清,一群人能做的事,很多時候就是會比一個人能做的事,有更多資源、影響力和延續可能,還有激盪的樂趣、補位需求、格局、視野……

不過,偶爾有離開的念頭、動力,並真的付諸行動,畢竟是很好的。誰都需要有一段整理人生的空間;更重要的,在離開期間,就不能有推諉給他人(老闆或同事,作者,或公司制度、次文化)的藉口啦。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abwu/找到一個地方

林比比鳥/早餐店阿姨

楊富民/里昂行車糾紛見聞錄

一句好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