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仁Jill/隱者的藝術

那個下午充滿了魔法,我到現在還覺得不可思議。你聽不太懂吧?先拉回來一點好了。我一直覺得文字是有力量的,語言則常帶來隔閡。有幾次看書,劇情很有趣,讀者卻經常出戲,「這個譯者是誰啊?景甜嗎?閱讀樂趣都被破壞了。」大部分時候,那本書很快就會被放棄了。為什麼?還是看得懂不是嗎?我想了很久要怎麼描述這種感覺,直到某次看到美國實境節目的懲罰:把每個人最喜歡的食物擺在眼前(例如有個女生選了漢堡和薯條),贏了就可以吃掉那些食物,輸了則要把全部食物放進調理機裡絞碎,喝掉那混合在一起的爛泥。讀到可怕的文字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明明可以組合得很好,卻亂成一鍋粥。雖然這種狀況不多,可只要碰過幾次便會變得杯弓蛇影。膽小者如我,後來學會在看翻譯作品--尤其是很吃文筆的文學作品時--先看看譯者是誰。

有趣的是,譯者通常是不想要太被看見的那種人:沒有YouTube頻道、不開IG 帳號,甚至email也不太公開。有次讀到一本小說,真的好喜歡好感動,滿腔熱血無處發洩,只好上出版社的粉絲專頁,硬著頭皮問:「我想寫一封感謝信給譯者老師,請問可以幫我轉達嗎?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出版這麼棒的作品!」然後,當然就沒有然後了,我小小的熱血消失在數位宇宙中。

第二次試著尋找譯者是透過國家機器:我的書賣到韓國後,怎樣都找不到韓文版的譯者。某次機緣下認識駐韓的外交官,他熱情地用韓文幫我搜尋,想不到竟然這樣找到了,我也有辦法表達我的感激。

那天也是,我喜歡的譯者老師剛好到台灣,他剛好有臉書,而我又剛好有勇氣問:「請問我可以把書寄給您簽名嗎?」沒想到他爽快地說:「都在台北,可以直接見面啊。」就這樣,我得以跟這麼神祕的角色接觸。

那是個乾冷冬天的下午,我們約在一棟日式老宅裡面,聽老師講某部小說的場景時,感覺瞬間移動到八○年代美國中西部的盛夏,腦海浮現爺孫倆一人啤酒、一人可樂並肩而坐,在空氣凝結的悶熱傍晚聽著棒球廣播。這種掌握文字的能力根本是魔法,老師卻說好的譯者應該跟主審一樣,最棒的表現就是不被發現。他形容自己是住在隱村裡的隱者。只是,有時候他也很喜歡那部作品、希望更多人知道,會忍不住在社群媒體上向大家介紹。

「這樣不是很好嗎?除了作者和編輯,誰會比譯者更了解那本書?我日文版的譯者神崎朗子小姐在推特上比我活躍許多,我真心感激她為了我們的書這麼努力宣傳。」不過,我心裡理所當然的等式在網路世界裡顯然不是這樣運作,老師輕嘆了一口氣:「會有酸民說我刷存在感,還有人覺得不可能譯得這麼好,去找原文一字一句比對,看有沒有超譯。」

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畢竟我也曾被批評得狗血淋頭(這該感到驕傲嗎)。我拿出一本書頁泛黃的小說,是老師的譯作,對他說:「你看,我喜歡的字句都有用便利貼標注起來,隨便抽一句,我都可以跟你說我為什麼喜歡。」面對強大的酸民,來點酸鹼中和應該有用。老師的眼底散出好漂亮的光,好像有點驚訝,說從事翻譯二十幾年沒看過這種讀者。我想也是,因為我也不會沒事把貼滿便利貼的書拿出來給人家看。讀過的書都像日記,記載我的反思與悲喜,我只想跟懂的人分享。我們聊著他譯書的日子,還有我讀這本書時的日子,在浩瀚的時間、空間大海中,我們驚覺原來這本書牽起如此多共同的一切。

用盡全力只為了讓自己不被看到,對我來說,隱村裡的譯者就是這麼一群了不起的存在。謝謝所有譯者老師,用文字創造美好與理解。對了,那次我硬著頭皮請出版社轉達謝意的,就是坐在我面前這位老師。這麼微小的感謝,傳達到他那裡,只花了十年。

●本篇稿酬捐贈公益媒體「多多益善」,謝謝你們安靜地做重要的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簡麗賢/蝸牛紀事

陳祖安/鯉魚女和神之子

蝸星人/懂得吃蝸牛的饕客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