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作為一個編輯,我不喜歡……

雖然說,用「喜歡、不喜歡」來面對工作,顯然不足夠,更可說是冒險;但,偶爾動員這樣的覺察,或許有機會保有多一點「有靈魂」的狀態──就算並不必對外人說──喜歡的,會願意再堅持一下、嘗試新的可能,提升意料之外的成果;不喜歡(且難以迴避、抗拒)的,就及早思索應對之道,或繞路仍可抵達的契機。

記得前幾年流行過的「一句話激怒╳╳╳」?有些編輯同業的答案就有「編輯不就是校對文字而已嗎」、「編輯完全不需要設計素養」、「有錯都是編輯的錯」等等。啟動那股怒意的誤解或成見,對我來說,源頭與下面的十個「不喜歡」相通,無非缺乏理解與尊重,並由此生出傲慢:

一、消失的作者。主要兩種:一是名字的消失,常見到來信無內容也沒有基本的招呼甚至落款,僅有作品附檔;另一則人間蒸發,過了截稿期都持續失聯,編輯是該生氣或擔心呢?

二、投稿者搞不清楚狀況。最常見的,是「(蒙眼)跑錯棚」,比如積極投稿卻不知不讀所投對象的作品主題、風格、路線、篇幅,更不細究與自己的作品是否契合。或一廂情願以為所有投稿對象都大同小異。

三、沒有盡頭的修改。作者「求好心切」,絕對值得體諒,但沒有底線就很難稱得上是專業了──等於拋出半成品,進度安排也如虛設,編輯的「鬼打牆」狀態多於此時出現,連(時間、人力等成本)止損提醒都難以啟齒。

四、作者把編輯當成傳聲筒或稿件整理機,不察編輯的價值,習慣急切地「直接找高層」。類似的逾越分際例子,則是「指點」編輯如何執行專業……

五、情緒勞動。各種以善意名之的說服,甚至像勒索了。比方說「某社已經退稿多少次了」、「我真的非常喜歡你們的作品」等等,老實說那滿讓編輯不安的,如何適切回應,而不至於輕率推開對方,真的很考驗智慧。

六、無關於作品本身的各種事務或考慮。蹭知名度、追時事、更加強調附屬或周邊衍生內容,撙節的念頭大於一切,讓編輯充任展場工讀生或活動聯繫庶務窗口……這些並非不能做,只是如果僅是圖個短暫方便變成無數的不得不,排擠到核心工作,就可能使作品本體被誤讀、忽略,也造成對編輯的變相剝削。

七、說謊,或睜眼說瞎話。拒絕、邀約、拖延、道歉、催請、央求等,「找個說法」在折衝過程或維持關係、形象時有其必要,我懂,你我只是不想收集更多誤解或爭執,那就只好當鄉愿。

八、非自願或太頻密地,讓個人的社群網頁或通訊工具被工作內容大幅度占據,成為置入目的但缺乏整合規畫的宣傳布告欄。因內容相似,也加速同溫層讓人感覺疲憊、趣味遞減。

九、各種還未讀作品,僅憑藉一些主觀印象或他人說法,就貿然噴出的超展開碎嘴。

十、壓抑自己的不喜歡,或各種負面情緒。這幾乎是編輯的教養默契了──必須是儘量控制到最後的那個。

這十個不喜歡,或許就是編輯工作上的十種……嗯……對耐性、品味乃至於幽默感的試煉;我個人最介意的,是對這些狀況日積月累地適應、妥協,甚至形成預作自我審查的機制。我自己就曾經有段時間因為這樣,而感覺自己職涯失格,而懊惱了好久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艾莉貓/我的慢跑史

林比比鳥/太空中的作家

吳一忠/原諒的智慧

阿如/請問,你有賣凶宅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