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安慰的醫學

安慰的醫學。圖/Emily Chan
安慰的醫學。圖/Emily Chan

不該有的療效

西方有那種「神能布道醫治大會」,在信徒們情緒高亢的喊叫聲中,坐輪椅的癱瘓病人被推上台。牧師將手按在患者頭上,央求神展現大能,全場觀眾齊聲禱告歌唱。果然,這位癱瘓的病人顫顫巍巍地從椅上站起,邁步走路。此時全場歡聲雷動,氣氛達到沸騰,一同歡頌神的恩典。

唐代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有一段奇人奇事(以下節錄並譯為白話):「蜀地有個費雞師,一雙血紅眼睛,七十多歲了,有替人治病的奇技。他到病患家會抱一隻雞,在人家院子裡設祭壇,念念有詞禱告,然後取一顆雞蛋大的鵝卵石讓病人握著,費雞師則邊踏著法步邊大聲斥叱。此時奇事發生,那隻雞自己就開始轉圈圈,轉著轉著就死了,而病人手裡的那顆鵝卵石也自動四分五裂。」這麼看來,這位費雞師是把患者的病「轉」到了那隻無辜的雞和那顆石頭上,讓它們代替病人受過,病人自然就會好了。

費雞師的療法,在古代是被正統醫學承認並接受的,叫作「祝由」。最早見於中國醫學聖經《黃帝內經》當中,比基督教《聖經》還要早上許多。「神能」與「祝由」的力量來源有所不同,前者來自一神信仰的萬能上帝,後者不說清來自什麼,你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但都是藉著非物質,超自然的力量達到治療效果,都必須有特別的儀式、手勢以及話(咒)語,當事人愈投入愈堅信的話,「療效」就愈驚人。

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文字可稽的醫學史雖然長達好幾千年,但幾乎所有疾病的可靠治療都只出現在二十世紀以後。換句話說,之前的所有醫師對病患的一腔熱誠與滿懷善意,都僅僅是熱誠與善意而已。但是病人治療後病痛減輕、身體變好,卻又例證太多,史不絕書。二十世紀早期的醫師們從豐富的行醫經驗中也觀察到,有時候醫師給的藥明明就不該有效,甚至根本給錯了,偏偏病人還好起來。這怎麼回事呢?

美國的亨利·比徹(Henry Beecher,1904-1976)是哈佛醫學院的大牌麻醉科醫師,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醫療救國」,加入了美國陸軍。當時最有效的止痛方法是注射嗎啡,可是僧多粥少,疼痛的傷患極多,軍中卻未必時時都有充分的嗎啡補給,總會遇上青黃不接的時候。比徹醫師遇到嗎啡用完時,偶爾就用生理食鹽水當嗎啡的「代用品」給病患注射,結果發現生理食鹽水的止痛效果還真不錯。比徹醫師後來發表了系列論文,探討「給了沒作用的假藥,卻真正改善了病人的症狀」的現象。基於他以及其他許多醫師的共同經驗,醫學界漸漸注意到所謂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安慰劑效應不僅限於「藥」而已,來自治療者的言語、態度與動作,都可以產生這個效應。

安慰神奇的大腦

要是認為安慰劑效應只不過是個「心理作用」,不值得注意,那就太小看它了。前面提過,在二十世紀以前,任何人生了任何病如果會「好」,一是那種病本來就自己會好,二是人體有自癒的能力。至於當時的醫學對病人的貢獻,除了少數「驗方」確實能改善小毛病外,我們不誇張地說,絕大多數都是安慰劑效應。所以,安慰劑才真正是在漫長的人類史上陪伴著無數病患,為他們解除病痛的醫療主流。

近期的研究發現,某些情境特徵,比方就醫的環境(專業的儀器、滿牆的證書、各種人體掛圖模型),醫師的外貌態度(畢挺潔白的長袍、權威自信的表現、熱切誠懇的眼神),用語(「吃了這個你就會舒服一些喔」),儀式感(身體檢查、觸摸、打針)等等,都會大大增強安慰劑的效果。懂得運用這些技巧的醫師,不管治療什麼頑強難症,就算只給麵粉片,病人都會覺得進步。不過老實說,不待科學研究,布道醫治大會中的牧師,還有跟雞有仇的費雞師,皆早已憑著自己的聰明跟經驗悟出了這個道理。

近年科學家深入地研究安慰劑效應,更有了全新的看法。服用假的止痛劑的病人疼痛會減輕,服用假的抗憂鬱劑的病人憂鬱症會改善。疼痛跟心情都是主觀的感受,用「心理作用」似乎不難解釋。但服用假的降血壓藥的高血壓病人血壓真的會降低,服用假的心臟藥的心臟病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要明顯地比沒有服用假藥的病人低。這要怎麼說呢?

科學家發現,安慰劑的所謂「心理」作用,其實連帶著豐富的「生理」變化。包括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神經內分泌系統、神經傳導物質以及大腦迴路活性等,導致血壓心跳、胃腸蠕動、疾病抗性、感覺心情等等的變化。舉個例子,巴金森病的症狀是大腦的多巴胺不足、放電型態異常所造成的,那些吃了假的巴金森病藥卻得到改善的病人,大腦基底核的多巴胺結合度卻真的有上升,放電型態也會跟著改變。

很多人說「身心互相影響」,說「身心平衡」,但仔細想想,「身」與「心」真的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嗎?所謂的心,不過就是古人對腦的稱謂,而腦原本就是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居於主導地位的關鍵部分。腦接收來自環境的諸多刺激,向身體的其他部分發出種種指令與影響,以最佳化這個生物體的生存機會。維護身體的健康,自然是腦的最重要任務之一,而安慰劑效應,就是對此一生理機制的絕妙利用。所以古人雖對各種疾病都一無所知,卻還能幫人治病,還有辦法「妙手回春」。而對擁有科學方法的現代醫學來說,了解安慰劑效應,極可能是幫助我們解開大腦奧祕的又一把鑰匙。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汪漢澄 腦科先生說古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艾莉貓/我的慢跑史

林比比鳥/太空中的作家

吳一忠/原諒的智慧

阿如/請問,你有賣凶宅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