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人堂】張英珉/抽屜時間

第一次聽到「抽屜時間」,是2004年,在宜蘭設治紀念館內的榻榻米房間。當時宜蘭文學獎的小說入圍者,一起坐在那裡,聽評審李潼老師講解那一批小說稿件,並且與參賽者交流。由於我在十八歲時在宜蘭度過兩年求學時光,已多次拜訪設治紀念館,但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坐在那聽前輩講解小說。

初次參加文藝活動,我坐在榻榻米一角安靜地聽,忘了討論起什麼,突然說到「抽屜時間」這四個字。

「嗯,的確是需要抽屜時間。」李潼老師說。二十四歲才摸索寫作的我,不太能理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但大概知道一篇作品寫完後,還需要時間沉澱,特別是「故事」和我之前學習的設計、廣告或繪畫不太一樣,視覺性的藝術很容易在第一眼判斷「有沒有效」、「好不好」,不太會有審美麻痺的問題,大抵上只有風格和技術上能不能達到的差別。

但故事不一樣,「好看」和「能不能打動人心」、「沉浸」是另一回事。一篇萬字的小說,對當時的我來說要寫一個月,一個月反覆在故事中打磨,原本要笑的情節已經笑不出來,要哭的地方也哭不出來了,十分需要「抽屜時間」讓情感冷卻下來,才能客觀地判斷寫得好不好。

多年後,我參與了許多影視製作,認識不少幕後工作人,聽聞剪輯師高鳴晟表示,要用「第一次看」的角度去「欣賞」自己的作品。簡單來說,剪輯可是比編劇、小說創作,更密集地重複看各種「劇情組合片段」,非常容易情感麻痺。所以高鳴晟的工作方法,是避免以規律、機械的角度去看作品,那會讓自己失去「和一般人一樣」的判斷標準。

通過各種保持距離的剪輯技術後,剪輯出第一個版本,觀賞時要和去戲院看電影一樣,先準備好可樂和零食,然後帶兩個第一次看的朋友,把燈光調暗,用純然的觀眾角度看這段影片,大笑的時候就拍手,悲傷的時候就哽咽,如果朋友反應停滯下來,那劇情肯定有問題,趕緊偷偷筆記下來,之後修正。

對我來說,這真是個很好的概念,就是「給自己情感緩衝的空間或儀式」,讓自己還能「有第一次看見這篇故事」的情感反應,才不會笑不出來也哭不出來。

回到「抽屜時間」,如今我會用最快方法把故事寫完,接著每隔一段時間才拿出來看一回,原本感覺精妙的情節,過了一周馬上知道缺陷,原本覺得疑慮要改正的部分,又突然覺得好像可以了。

這樣說來,一切都是大腦的記憶模式在作祟--稿件放一個禮拜後,等於睡了七次覺,睡覺就是人類整理記憶最重要的程序,不斷睡眠後重整記憶,會距離寫下的故事愈來愈遠,便能儘量用最初始的情感角度去判斷了。

目前我累積的故事資料庫中,還有著十幾年前寫下的草稿,有時打開來看還會驚訝一下。「這真是不錯啊,那時候的我怎麼沒寫下去呢?」我也用相同方法去面對落選或沒刊登的稿件,我會將稿件放三、四年,再打開檔案來看看,如果只看故事的前一百字,甚至只看篇名就把大部分的故事回想起來,我想還是篇值得改寫的故事。如果都記不起來,我就會放棄那篇故事了,畢竟如果連自己都能完全忘記,這故事很可能「沒有值得被記憶」的地方。

「抽屜時間」這詞彙在我腦中記憶深刻,也來自於那年年底,新聞突然傳來李潼老師癌症過世的消息。原來他已癌症末期,卻還是熱情地與寫作者見面、聊著故事寫作,這樣的精神使初學寫作的我敬佩不已,儘管過了快十八年,經歷漫長的「抽屜時間」,這段回憶依然清晰,難以忘卻。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張英珉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蔡文騫/你看起來很年輕

美少女拉拉/挑戰視障女子全馬組

Emily Chan/待在不知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