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傑/七歲會炸油饃

七歲會炸油饃。(圖/馮傑提供)
七歲會炸油饃。(圖/馮傑提供)

我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老師說我每次期末考試都在班裡「墊底」。我說「墊底」是因為個子高的原因。

後來,連我媽都說我笨。

二大爺看到情況不對,主動鼓勵我,說:「我見過這孩子會炸油饃,七歲就會炸油饃,簡直就是天才,愛因斯坦七歲時恐怕也不會炸油饃吧?他就會吃麵包,後來不是照樣當了大科學家啦。」

二大爺並不瞭解愛因斯坦,但是,我覺得他的「恐怕」二字用得特別,轉折得好。

他這話題也有出處的,緣於那一天姥姥讓我炸油饃,剛好被二大爺路過看到,就要串門。他吃了我家兩個油饃,手上都沒來得及擦油,便直接誇獎我一番。

我聽後很是得意。

村裡還有比我技術水準高的同齡者。我同學馬河生六歲都收拾得灶火通紅,會燒豬頭肉。他爸是村裡的殺豬匠。馬河生經常帶我到他家看殺豬,看他爸展示手藝,殺豬近似庖丁解牛。

我姥姥卻不喜歡讓我看殺豬、宰羊、殺雞這一類血腥活動。不讓我接觸和「鬼哭狼號」相連的這些事物。平時多讓我跟著燒鍋,拉風箱,我七歲時開始跟隨姥姥炸油饃,多是抱柴火,遞柴火,遞燒火棍,抽柴退火這些雜項。

套用職業上的細緻劃分,職務相當於姥姥的「油饃助理」。

炸油饃不是憑空用嘴去炸的,也需要手上技巧。

炸油饃最關鍵是油熱,還要掌握火候。炸時千萬不能把油饃炸「熰」。那是技術不過關,像是三年沒有炸過油饃。河南人把食物炸焦、炸糊了,就叫熰(讀ou)。這是一個灶台上的專用詞。

炸油饃時,我姥姥還不讓我說「熰」、「炸不熟」、「炸不暄」這一類話,這些和炸技無關了,屬於村裡語言範圍裡的忌語。

在多種油炸食物裡,長的叫油條,圓的才叫油饃。在村裡,一百個人炸出來的油饃有一百種味道。我姥姥炸的油饃在全村最好。我認為,若在村裡油饃最好了,也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油饃了。

油饃怕比較,我走親戚時,在親戚桌上吃油饃,一口嘗出來,都不如我姥姥炸的油饃。

再說說我自己,我倒覺得,七歲會炸油饃,和馬河生相比不算奇才,也知道不能和外國科學家比,但在村裡就近似「村中神童」。

在鄉村烹飪經驗裡,二大爺說過一句神評:「炸油饃有百種好處,唯一一種就是費油。」這話等於歌頌油饃,也等於沒有說。

一句話,七歲會炸油饃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我學習成績不好,但成績和油饃也是兩回事兒,可以各說各的。

四十八歲那一年,出版社要隆重推出我一本烹飪書,編者要我在書前寫一簡介。我帶有炫耀烹飪技巧的嫌疑,在簡介裡寫上一句──「七歲會炸油饃」。

編者看後,吃了一驚,質問:「這是吹牛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小品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江品萱、胡椒筒/從沉默中發聲:韓國小說家崔恩榮的寫作之路與創作哲學

李時雍/大音

蔡莉莉/那是世上最美的祝福

聯副/2025第22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金榜──星星出現那年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