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軒/一種曖昧的耳語

推薦書:柏森《原光》(時報出版)
在第一本詩集《灰矮星》(2019)當中,柏森頻繁地藉由日常行為來自我叩問,呈現其哲學背景所具備的特質。到了《原光》(2025),可以進一步看出詩人對思想層面的書寫有了顯著的深化與拓展,姿態上與台灣現代詩的「主知」傳統遙相呼應。根據張詩勤的觀察,新世代詩人在近年有回歸注重技巧與理論的趨勢,而這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閱讀的詩集,也許正適合被放在這個脈絡之下進行討論。
《原光》最著重的命題是時間。時間在不同詩作當中,彷彿萬花筒:有的「稀薄」,有的「淼淼」,有的「呢喃」,有的「親吻」,有的甚至能夠「離開我的身軀」。被時間離開的我們還剩下什麼?又或者,什麼是時間?柏森不直接給出答案,而選擇透過「醃漬」、「蒸發」、「成熟」等變化,逐步拆解對方的困惑。也就是說,時間在其筆下不只具備了各種物質型態,更多時候是作為推動詩行前進的力量,如同〈緩慢的風車〉詩中所寫:時間旋即成了一種曖昧的耳語。
更令人傾心的,是直奔主題的〈論時間〉第一節:「祂向我派來了/無翅的天使。/獸足和書冊/行經之時,落下它們的聲音」,結合了感官體驗,時間終於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這樣的思維在不同詩作當中都有所揭示,比如〈果的內觀〉的蘋果熟了,但「我便不再擁有」;而〈窗〉為了盛開的花而敞開,眼前卻是「只有一次的春天」。此外,《原光》的詩作對其他文本有大量的互文,舉凡馬勒、康德和牧神潘,可以看出柏森試圖對音樂、哲學、神話廣泛對話,為時間這個巨大命題增添延伸探討的可能。
在內容的挖掘之外,《原光》在形式上的表現也值得深究。透過不同於散文式的語言邏輯和詩行安排,柏森建立了獨樹一格而無法被取代的特質。比如,〈降臨〉的「我說夢話,充滿單詞,我說/生命,撫動卻無聲」,或者〈安靜地旋轉〉的「介於暗面與接光處,而深刻的/你的手,有平常的美」,在在彰顯出其迴行技術與標點符號的頓挫安排,完成近乎蒸汽波(vaporwave)的節奏感。
除了前述的命題,我特別注意到《原光》的兩個特色。第一,是起自生命經驗的代間書寫。關於阿公和阿嬤的詩作,在蕭宇翔、陳顥仁、王柄富等新世代詩人筆下都曾出現,柏森的〈根條十八歲〉在台語元素之外,更進一步觸及白色恐怖,提示了台灣年輕一輩書寫歷史創傷的新途徑。第二,是散文詩的創作。不同於當代主流的分行詩,詩集當中收錄了數首表現成熟的散文詩,凸顯詩人積極尋求體式的變化。憑藉對時間與美學的鑽研,柏森的《原光》因而超脫當今流行的議題式寫作,展現出了真正屬於「詩人」的深刻思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