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全民寫作,全民思索

推薦書:松浦彌太郎/著,楊明綺/譯《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麥田出版)
松浦彌太郎的出版品有個特色,主副書名往往嵌著作者名字,如《松浦彌太郎:我對投資的想法》、《請問松浦彌太郎:將心安放的基本》、《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以及最近出版的《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等,作者品牌的魅力由此可見。
魅力來自於作家的定位。稱松浦彌太郎為隨筆作家稍嫌籠統,以表現題材來論,應屬生活風格作家。但這裡所謂的生活風格,不同於流行時尚的概念,而較接近阿德勒心理學的定義,著眼於個人的生活方式、人生的基本態度。
說來神奇,松浦彌太郎經常處理的主題,如待人接物、工作、婚姻、朋友、健康、旅行、美食、幸福、富足等,也是勵志類或心靈成長書籍常有的主題,但後者一旦熱賣輒遭純文學家所不屑,松浦彌太郎本本暢銷,卻未遭批判,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寫的不是空洞浮誇的話術,不以導師身分出現,有時還會示弱(「我人生的出發點,其實是一連串的失敗」),給人同一國的親切感。乾淨俐落的文筆,無負擔的閱讀,明確而不專斷的語氣,讓他的文字充滿魅力。
邁入中年以後,松浦彌太郎停下腳步思考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像隨筆作家一樣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終的答案。這本書,他巧妙的,扣合著隨筆的性質以及身為隨筆作家的心思──勤於思考,敏於觀察,且保持隨興的狀態,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尋讓自己開心的小小發現與感動」。
誠然,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狀態不一樣,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喜歡,並且享受這樣子的生活方式,就像果子離的書名《我喜歡這樣的生活》,要有獨特而不隨波逐流的生活風格。
隨筆這個形式,作者個人的性格很明顯,你不能把自己藏起來,要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整理別人的觀點;講的是自己的生活,而非別人的生活。不像小說可以虛構情節,可借人物之口表達各種觀點,在隨筆裡議論,代表自我的主張,沒得閃。
因此,當松浦彌太郎推薦隨筆作家的生活方式,陳述的是他自己的經驗,並未鼓勵讀者也變成作家或隨筆作家,只是讓大家了解有這麼一種生活形態。
松浦彌太郎說:「隨筆就是描寫個人心境的文章。」重點在個人,更在心境,如果只單純寫下自己的感覺,僅止於好好吃、好高興等感官感受,在他心目中,不是隨筆。描寫心境,需要思考,本書「思考」兩個字出現超過上百次之多,隨筆與思考長相左右。隨筆作家的生活,就是時時思考的生活。
儘管松浦彌太郎宣揚「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也專章論述從事隨筆創作時的寫作與閱讀方法,但無意於教讀者跟隨他成為隨筆作家。然而,當今我們在社群平台大量書寫,密集發文,論形式,與隨筆庶幾近之。要推廣全民寫作,隨筆正可作為切入點──以隨筆的形式寫作,以隨筆的精神思索,全民寫作,全民思索,於是這本《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就有了生活主張之外另外一層意義。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