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聖人文化

法國的年曆或記事本上,每一天都標有不同的聖人名字。大部分的法國人都有自己的聖人日(除非是外來名字),比如Félix的聖人日是2月12日,Eve是9月6日。這一點頂讓人羨慕,因為每人每年不但可以慶生,還有聖人日可慶祝。不過聖人日的重要性不比生日,人們多半只得到口頭祝賀。平時氣象報告結束時,播報員也會提供次日的聖人名字,提醒民眾:明天別忘了祝賀你認識的同名者。
聖人到底是誰?
聖人是天主教的人物,如耶穌門徒(彼得、約翰……)、史上的殉教者與教會人士等。整個天主教世界都有聖人文化,包括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幾十國,聖人的名字因語言不同而略異,但整體運作大致相同。
聖人不是神,但生活在天上,信徒可向他們祈求。有些聖人的地位崇高,並擁有特殊神力,比如病痛、失戀、失物、考試、工作、遠行、糾紛、避邪、不孕、性功能障礙、頭疼、記憶衰退、疲倦、憂鬱症、罪惡感、灼傷、骨折、喉嚨痛、過敏、口吃等,所有疑難雜症都有負責的聖人。
這一現象說來有趣,儘管天主教原則是一神教,但自古以來可崇拜的對象不下千百人,幾乎近似多神教,該怎麼解釋呢?
史學家相信,這是西元五世紀起,教會在征服歐洲時使的一個手段。因為基督教興起之前,古代歐洲人原有其他信仰,如日耳曼地區有動物崇拜,塞爾特人相信精靈與水神等。教會發現強行傳教難達目的,乾脆試著把各地原有信仰轉化、收納進天主教之中。
教會的作法是吸收難以根除的民間信仰,把原始的崇拜對象逐步轉化成天主教聖人,或是被聖人馴服的動物。古歐洲曾有熊、狼甚至烏鴉崇拜的現象,教會不斷打擊、削減這些動物的威風,一方面抹黑牠們的形象,另一方面發明了種種「聖人降獸」的神蹟,一步步動搖民間的原始崇拜。在教會長達千年的宣傳下,野狼逐漸成了傳說中某聖人的忠犬,棕熊甘為某聖人的坐騎,烏鴉變成惡魔的幫兇……天主的力量終於戰勝了古老神祈。
儘管如此,我們今天還是能在世界各國的傳統節慶中,辨識出某些遠古信仰的痕跡。這類慶典都在冬末春初的二、三月分舉行。古代歐洲人為了慶祝萬物復甦,常在此時喬裝成動物歡慶。如今各國的狂歡節不分南、北半球,仍於二、三月舉行,人們可在尼斯、威尼斯、巴西嘉年華會上,見到頭戴面具、穿戴華麗和裝扮成野獸的遊行群眾,從中窺見遠古的崇拜。
教會為了抹去古老信仰的痕跡,另把聖堂建在古代神靈出沒之地(如今很多教堂內部還保有早期的泉水出口),並將原始崇拜慶典轉換成宗教節慶與聖人日。到了二十世紀,東方某位總統有心宣傳基督教,也把行憲紀念日選在聖誕節當天,與古代教會的做法如出一轍。
從某種角度來看,天主教的聖人和中華文化的眾神相彷。人們一碰上生活難題,舉凡婚姻、金錢、求子……總習慣到廟裡燒香求籤。如希望金榜題名會拜文昌君,求健康拜保生大帝,求發財拜文武財神等。傳統多神文化至今仍未完全變貌,與天主教的聖人文化相映成趣。
聖人文化還有一個「守護神」的概念,也譯為「主保聖人」。許多村鎮有自己的主保聖人,類似我們的土地公,只掌管方圓幾里以內的事務。巴黎的守護聖人是聖吉妮維耶(Sainte Geneviève),她曾在西元五世紀幫巴黎躲過匈人的攻擊、逃過饑荒。巴黎多處有她的紀念雕像,還有一座以她為名的教堂。
有些國家也自有守護聖人,最有名的是愛爾蘭的聖派翠克(Saint Patrick),其聖人日亦是該國的國慶。每種職業也有守護聖人,不管你是麵包師傅,還是鐵匠、商人,都能得到保護。當然,每位聖人也格外垂顧與他同名者:聖安娜是天下所有名為安娜女性的守護者,聖彼得也特別守護和他同名的凡人。聖人文化不一定從屬於天主教,就像在台灣,即便你不信道教,也知道月下老人保佑天下有情人,必要時也可能向他祈求。同理,慶祝聖人日的法國人不見得信教,因為聖人的概念早已從信仰擴及民間文化。
有些守護聖人格外出名,比如獎賞好孩子的聖尼古拉便廣為東歐、荷蘭等國所喜愛,如我的荷蘭好友每年必在12月6日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有些地區認為聖尼古拉日和聖誕節一樣重要,還有人相信聖誕老人其實就是從他演變而來的。
聖凱薩琳(Sainte Catherine)是未婚女性的守護神,年滿25歲的單身女性向她祈求,可早日找到理想伴侶。很多單身女孩會在11月25日聖凱薩琳日當天戴上鮮豔的帽子,和其他未婚女友結伴遊行,跟老大不婚的自己開個玩笑。
所有聖人當中,名聲最響亮的肯定是愛侶的守護神聖瓦倫丁(Saint Valentin),其聖人日是眾所周知的情人節,過去只有信徒會祈求他守護戀人,如今這一天早已商業化,是商家大撈一筆之日,我們甚至可說聖瓦倫丁也成了花店、巧克力店和餐廳的守護神。
在台灣,我們似乎覺得「西方世界」都是現代化國家,印象中除了復活節、聖誕節之外,幾乎想不出其他淵源流長的傳統。事實上,歐洲各國的生活習慣、語言文字,以至於人民的喜好與審美觀,常保留了逾千年的歷史。從聖人文化中,我們就能隱約瞥見基督教之前的遠古習俗。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