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不公的遊戲(上)

0

作家昆德拉流亡多年,這些年來捷克政府不斷給他文學獎,召喚他回祖國定居。他不為所動,在訪談裡說:

「我覺得在法國的生活是一種替代,一種置換品,而不是真的生活嗎?我跟自己說:『你真正的生活在捷克,在你的國人中間嗎?』……還是我相信在法國的生活才是真的,盡力充實去活?我選擇法國。」

1

四十年前我到美國念書,結果留了下來。

不是流亡,不是移民,而是心甘情願,因為遇見所愛的人,也因為一些自己不甚明白的理由。

這麼多年來,我是抱著怎樣心情在美國生活?

今天,我是以怎樣眼光看視這國家?

破碎的美麗新世界?流產的光燦夢想?我美好的第二家鄉?

眾議院史無前例的二度彈劾同一總統聽證會上,再三出現這近乎激切的呼喊:

這是美國嗎?這是美國嗎?這是美國嗎?

而什麼是美國?有一個普遍認同的美國嗎?

自由之鄉,勇士之地,美麗之國,從大洋到大洋?

騎馬杖劍的英雄騎士?解救世界危亡的正義之師?

怎麼將這形象和下面事實疊合:

罹患率和死亡率全球第一;

暴民衝擊並且攻占國會大廈,從總統到人民代表滿口謊言混淆黑白;

更多更多……?

2

昆德拉安於法國,認同法國,甚至放棄母語改以法文寫作——這正是我不願做的。

對昆德拉,不僅是新的住址,而且是新的家鄉,在法國的生活是唯一真正的生活。他不像古代離鄉背井的中國士子想家,老是吟唱「西出陽關無故人」之類的詞曲,恨不及早奔赴回鄉。相反,他安於巴黎安於新家,沒有我們失根飄零,「月是故鄉圓,水是故鄉甜」的亙古鄉愁。

如昆德拉,我不覺得居留異國如同一種替代,是某種形式的贗品。不同在我也不覺得這裡的生活是「真的」,這裡便是家,毋寧是介於寄居和定居間的浮游狀態,難以定義。也就是,哪個生活是真已經曖昧模糊。這許多年太平洋兩岸來來回回,感覺兩邊都是也都不是,踏足台灣立刻覺得到家了,回到美國發現也是回家。畢竟不容否認早已習慣這裡的生活,然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少了什麼,有種沒法全心擁抱的疏離感。反而很早便開始以外來者的眼光質疑批判,常在作品裡指出謊言假象。套用美國作家費菲雯.郭尼克(Vivian Gornick)形容激進派討伐式的新聞報導:「好像總拿了把手槍抵住社會的腦袋。」

多年來這種質疑有增無減,2020年到了極致,覺得這地方醜惡難忍住不下去了。想到自己多年前的專欄結集《飛馬的翅膀》(2003年)裡,卷六標題〈質疑〉下包括五篇千字長短從不同角度對美國的觀察省思,頭一篇〈民主?民主?民主?〉嘲諷美式民主,最後這樣結束:

「不懂歷史,不懂政治,不懂經濟,更不懂這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住得越久,我發現自己不懂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對美國感到無盡的困惑和好奇。」

這段話可一字不改挪用到現在,只因這永遠以「美國大夢」招引全世界的富強大國太過讓人失望。

3

再一次,發現自己輕聲在唱:「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

不只是這首〈憶兒時〉,還有像〈往事只能回味〉、〈小城故事〉、〈橄欖樹〉、〈滿江紅〉、〈 我家門前有小河〉等許多老歌,許多年來常不知不覺就哼起來,隨這些歌回到過去。

〈憶兒時〉是最常唱的,愛那悽美的曲調,也愛李叔同古典的歌詞:「……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最後:「兒時歡樂,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道盡往昔不再的無奈,尤其縈繞不去。有時為猝然的鄉愁擊中,恨不得丟下一切奔回左右皆我族類說我吃我米飯的小小台灣。

有時想:「難道昆德拉沒一絲鄉愁嗎?」

自答:「當然有,但不足以讓他轉身奔回家鄉。正如無數羈留海外思鄉的華人。」

4

2020,慘酷的瘟疫年,狂風暴雨一波又一波。美國像燈火輝煌的豪華,在全世界眼前一點一點傾斜下沉,比任何好萊塢災難片更驚心動魄。世人震駭之餘,對美國這超級大國一下子充滿了近似對落後小國的同情——我們的激憤就不用說了。

大選前夕,美國劇作家華里.商(Wally Shawn)在《紐約書評》雜誌發表〈我從出生到現在的成長〉,以二次大戰結束時紐約街頭群眾歡呼美國士兵的光榮鏡頭開始,回顧成長路上如何一直以這英雄形象來看待自己國家,到了年過四十才開始認真反省美國在國內國外種種違反立國理想悖逆道德原則的所作所為,終於認清這個自始就擺在眼前的事實:

「這國家殘酷很久了,其實打從開始就是。現在詞語反映了現實。」

也就是,美國自命非凡的民主高尚打從開始就不誠,說是一套,做是另一套。就像《》記者尼爾.施因(Neil Sheehan)1998年出版,揭露真相的書名《光燦的謊言》(The Bright & Shining Lie)。

華里.商要到四十才覺醒可說遲,然許多人終其一生渾然不覺活在神話裡,無知無悔。

5

回憶錄《應許之地》終於在大選過後出版上冊,花了四年才寫成。原文書名直譯《一個應許地》意義深長,「一個」暗示美國不是唯一的應許之地。

序裡指出美國當前政治分裂:「癥結在實際和理念的對立。兩者競爭由來已久,根深柢固甚至存在美國立國文獻裡,所以能一邊宣稱人人平等,一邊視黑人僅是五分之三個人。」

「這種理想和實踐分裂造成了種種不公,帶來許多問題和紛爭。在現實和理想間的鬥爭底下是一個單純問題:我們是否真心要實現理想?如果真心,我們真的相信我們以為的民主政府和個人自由、機會平等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適用於所有人,還是實際上只保留給少數特權分子?」

接下來他更坦承若仍身為總統,絕不可能說出口的話:

「我知道有些人相信丟棄那個神話的時刻到了——檢視一下美國過去,甚至草草一瞥當今新聞頭條,便可見這國家的理想從來就低於政府和壓迫、種族階級制度和貪婪的資本主義。假裝事實並非如此,是參與一個自始就不公的遊戲,是共犯。」

不過並非人人接受這「自始不公」的良心之言,願意拋棄那閃亮神話。

諷刺的是,《應許之地》高居暢銷書榜首,歐巴馬不代表絕大多人的觀點。

6

1911年,一個父親在兒子十二歲生日那天,寫了封熱情洋溢的信,歡天喜地給他慶生,奉上無限祝福,並提醒他在這個日子想想自己多麼幸運:「首先,你生在地球上最大也最好的土地上,由一個最好的政府統治。要感謝你是個美國人。」

那個幸運兒子是懷特,長大成了美國大散文家兼作家。他以平實親切又幽默的文筆記錄日常臧否人事,描述一個複雜但明亮可親的世界,帶了睿智嘲諷的微笑。我愛他的散文,也愛他的思想性情。

這封信我讀了再讀,兩線情緒交纏。

首先是感動:多好的父親!多動人的信!我可沒給友箏寫過那樣的信。

其次有點刺眼,尤其「由一個最好的政府統治」那句。那個不是土生土長的我立刻駁斥:美國不夠格!然退一步看,我相信懷特父親近乎「天真」的說法絕非做假,而是真心相信美國的獨特和優越,出於個人體驗,如二十世紀初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如當今現在仍相當多數的美國人。那強烈的愛國情操呈現了另一個美國——以神話建造,相信美國優於他人獨具神聖使命——我譏諷排斥的美國。

懷特不是個政治性強的作家,但常以小市民身分品評政治,出發點總在護衛個人自由和民主制度,拒斥任何以經濟利益或政府權力凌駕平等和自由的言論和措施。他熱愛大自然,也熱愛美國,都在他的詩、散文和童書裡表現出來。

2020年封閉窒人,我重新發現懷特,在他的散文裡找到可以小憩的空間,好似久閉室內踏足戶外忽然吸到新鮮空氣。所有我對美國(和西方文化資本主義種種)的質疑不滿,懷特早有警覺,一次又一次提出異議,包括人類對地球生態的破壞。

關於美國和民主他說:

「民主是不時就疑心也許大半人大半時候是對的。」

「在心中把玩美國這個念頭,就像手裡握了一封情書——意義是這樣特殊。」

他對民主有所苛責批判,但不失信心:

「民主是個還沒人反對的想法,是一條詞還沒變質的歌。是熱狗上的芥末醬,配給咖啡裡的奶脂。」

仍然,什麼是民主?真正民主是什麼樣子?

7

許多年前,和一個美國朋友談起美國:

「這麼年輕漂亮精力四射,有這麼多其他國家沒有的條件,卻搞得這樣一團糟。美國是個說不清搞不懂讓人發瘋的東西!」

那種感覺從沒減輕或消除,反隨時間加強。

這是美國這是美國這是美國嗎?

不只彈劾會上那眾議員一問再問,我多年來不斷同樣自問,加上更多:

為什麼用理性邏輯說服人這麼難?

為什麼一個事實可以導出那麼多結論?

為什麼法律千萬找不出一條可以懲治一個腐敗濫權違法瀆職的總統?

想得出許多答案,沒一條說得通。

果然,二度彈劾如同前次,在參議院搬演一齣顛倒是非的荒誕劇後,遭到否決。

有人說:民主是個極端脆弱的東西,美國民主可算是個奇蹟。

說奇蹟過譽了,因為如前所說,美國體制裡有許多矛盾和破洞,出於偽善、貪婪、自欺或根本的惡意或其他難以克服的因素,結果是假平等假自由假民主。這不甚體面的事實已有許多書深入闡述,更多揭發和分析的書等著出版。這短短四百年歷史已經說不盡寫不完,什麼時候真相大白,人人站在同一史實上發言,而不是隔了各自山頭朝空喊話?

8

要認識美國,最貼近的比喻可說瞎子摸象,看你摸到哪一部分。

或者不如說,美國是謎,是巨大矛盾,是理想敵不過現實,是非雞非蛋非蝶非蛹的中間物,是不斷在試煉演化的即興街頭劇,是還未實現的諾言。

實則美國太大太複雜,像個萬花筒,許多色片相互對比襯托衝突抵消。

種族對立、性別對立、宗教對立、貧富對立、城鄉對立、南北對立、東西對立、沿海內陸對立、知識水準對立、意識形態對立、經濟利益對立、性格品味對立,各種各式可想見不可想見的大小差異將社會切割再切割直到碎成片片。

望進這萬花筒,我眼花繚亂。許多驚喜,更多驚嘆,不可置信無從了解起。我望進自己這困惑鴻溝,遙望彼岸的「他們」(有的就是我們街上見面微笑問好的鄰居!)——我堅信我的理念,他們堅信他們的;我越不過去,他們越不過來;我們未必互相仇視,但深處無法容忍彼此。我們好像語言不通的異國人,或更像從未接觸的異星人,張口呀呀叫喊:你說什麼?你是誰?從哪裡來?(上)

法國 紐約時報 捷克 巴黎 語言 歐巴馬 童書 新冠肺炎 越戰 郵輪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宋尚緯/漸變

聯副/感時花濺淚

蔡富澧/櫻花樹下那片海洋

聯副/花開了 迷你詩徵文,4月6日23:59截止!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