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末止痛不只嗎啡 多管齊下助病人減輕折磨

在病人徬徨無助的時候,伸出手接住病人,給予無聲的安慰,希望能幫助她挺過難忍的不適。圖/unsplash
在病人徬徨無助的時候,伸出手接住病人,給予無聲的安慰,希望能幫助她挺過難忍的不適。圖/unsplash

病床上,春姨面掛著氧氣管,她的手不停地拉扯著身上的衣服,眼神充滿不安。

阿伯在一旁緊張地抓著她的手,擔心一個沒注意就把身上的管路拉扯掉。

「春欸,妳放輕鬆,不要亂抓。」阿伯神色憂慮望著春姨,「妳會痛嗎?還是哪裡不舒服?」

「沒有。」春姨望著問:「這是哪裡?」

護理師略為疑惑地望著春姨,「阿姨,這裡是。」

春姨揮揮手,「不對,不對,這裡是宜蘭。」

此話一出讓護理師和阿伯警覺情況不對,當我接到電話後急忙趕到病房。

我故不得尚微喘著氣,急忙站到床尾望著春姨,「春姨,我是誰?」

春姨望著我跟著搖頭說:「我不認識妳。」

壞了,我照顧阿姨一年多的時間,她怎麼會忘了我是誰。

我接著簡單問幾個問題,包含時間、地點等等。春姨不只認不出我,連在旁陪伴的女兒都認不出來。

雖然上個月就知道她有腦部轉移的現象,但是經過五次的放射線治療以後,目前暫時沒有出現腦壓過高的情況,但她認不出我就算了,怎麼會連女兒都認不得。加上前一天下午她還突發癲癇,眼前這一切都在告訴我,春姨距離抵達人生終點的日程,似乎已經不遠了。

緊急連絡主治醫師後,決定暫時減少嗎啡用量,目前病人有瞻望的情況,也無法確認是否為嗎啡過量導致。

而總醫師和阿伯商議著後續的情況,或許已經來不及轉回宜蘭醫院的安寧病房。現階段只能就地進行安寧處置,但求春姨的最後一哩路,走得平安且順利。

當阿伯聽到春姨的日子不多,或許來不及回宜蘭時,他微紅的眼眶,讓人額外心疼。

從春姨罹病後,阿伯始終堅守在側,端茶倒水是基本事務。後來春姨因為轉移到肺部,腫瘤壓迫造成她左後背持續痠痛不止,即便疼痛科醫師為春姨施行了局部注射,想藉此降低疼痛,提高生活品質。但是效果不如預期讓春姨的疼痛始終不見好,阿伯總是幫春姨不停按摩,擦拭涼涼的藥膏。雖然效果有限,但是只要春姨開口,阿伯總是馬上施作。

在他們身上我體會了夫妻情深,只是這一回,春姨恐怕要先走一步,再也無法與阿伯繼續相愛相守。

那天中午開始,春姨因為瞻望加上坐立難安,一下要坐起,一下要躺下。阿伯不厭其煩地陪著春姨變換姿勢,我因為放心不下情況急遽變化的她,增加探望次數。

在等候護理師去取用嗎啡藥物的時候,我不停輕輕撫摸著春姨的背部,讓阿伯幫她擦臉。

「春姨,這樣好嗎?」我輕聲問著。

春姨低頭閉著眼然後說:「專科護理師,謝謝妳。」

我驚訝地追問:「春姨,妳知道是我。」

「嗯。」春姨突然抓住我的手,「我知道。」

倏地眼眶一陣濕熱,早上她認不出我,現在她居然知道我是誰。

手持續輕輕轉圈撫摸著,這一刻,我感覺到無力感悄然襲上心頭。

癌魔這般猖獗,面對這般棘手的狀況,我們無計可施。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看著春姨的病情逐日變差,卻無法對其導因施予重擊。只能止痛、安眠,讓病人舒服一點而已。

如果這時候的溫柔撫摸能讓她好一些,我真的不想要停下來。或許這是我唯一能幫春姨做的事情,讓她舒適一點,不要這般痛苦。

透過按摩,轉移不適的感覺,讓病人緩解疼痛。圖/unsplash

疼痛反射是人類的本能,本是保護我們不要受傷的基本反應。但是在癌末病人,卻因為這道保護機制,而讓他們受盡折磨。

因為腫瘤壓迫與蠶食侵略,使得神經更加敏感讓痛覺無法停止或緩解,根據統計近八成的癌症末期病人有疼痛症狀。經過適當的藥物處理,近九成以上的癌症疼痛是可以被控制且不影響生活品質。

面對這種棘手的狀況,除了注射嗎啡之外,現在也有各種不同的藥物可以使用。如疼痛貼片、口服長效嗎啡或是口頰貼片等。或是請麻醉科醫師評估,給予疼痛部位注射藥物,阻斷痛覺神經傳導,達成止痛效果。

如果上述這些都無法讓病人緩解疼痛感,甚至影響生活,則可以考慮嗎啡藥劑連續靜脈輸注。醫師必須非常注意劑量的拿捏,如何讓病人不痛,又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之外,尚有其他的止痛方法,播放病人喜歡的音樂或讓心情放鬆的輕音樂。協助調整舒適的姿勢,讓身體有適當的支撐。給予皮膚按摩或穴道指壓等轉移疼痛感。對於疾病產生恐懼和焦慮亦會降低對痛的忍受程度,讓病人情緒抒發,陪伴並傾聽他的心情。協助接納與疾病共處,也能助於減低心理的不安和焦慮,舒緩因種種心理壓力所造成的痛楚。

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80年開始,便大力提倡癌症病人不宜被癌痛所限制,應正視這項問題,並協助病人透過各種方法來止痛。而1990年,WHO的護理專家委員會提出減輕癌痛與舒緩的報告中指出:「癌症病人不該受疼痛之苦,須以各種治療方式來消除痛楚,協助病人擺脫痛楚。」

當病人或家屬提出擔憂藥物成癮或擔憂造成病情惡化等謬論,醫護團隊應適時指正錯誤觀念,尤其當疼痛無法緩解時,病人容易產生焦慮、害怕甚而有輕生的想法。協助病人改善疼痛,在人生最後一哩路上,不再充滿焦慮不安與難受的痛覺襲擊。

在醫護人員的評估與監控下,很安全地使用止痛藥物,家屬不必擔憂是否會成癮或病情惡化。相反地,在疼痛控制得宜下,病人的生活品質良好,不再成日哀號難耐,對於整個家庭來說均為福祉。因此病人千萬不要忍耐,只要配合專業醫護團隊的指示並接受治療就能讓生活品質大大改善。

醫護人員更應依循準則,視病人情況給予客製化的止痛計畫。減緩疼痛並提高生活品質,但求病人於人生最後一哩路上,無痛且平安順利。陪伴的家屬看著病人不受癌痛所苦,亦能安心許多。在人生最末段的旅途上,不再充滿恐懼與害怕,好好度過餘生。

●專欄「」,每月與你有約:那緹,來自北臺灣,素日在醫院裡打滾,看盡人生百態,於巨塔中陪伴病患走過人生低潮憂谷重新面對嶄新人生。更多暖心互動內容,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使巡房 醫院 醫護人員 護理師 癌症 安寧照護 專欄作家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遠距離是戀愛殺手?用「科技連結」與「無壓力分享」化解時空阻礙

當事實被隱藏、記憶被抹滅,該用什麼角度看見真相?

癌末止痛不只嗎啡 多管齊下助病人減輕折磨

金融新貴轉行開咖啡店:如果夢想太貴,我們還要不要?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