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x死x機器人》全四季影評:映照時代焦慮從科技走向信仰

《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四季。圖/擷取自Netflix
《愛x死x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第四季。圖/擷取自Netflix

《愛x死x》(Love, Death & Robots)從2019年第一季上線至2025年第四季,共推出四十五集短篇。每一集各自成篇、風格各異,不過,綜觀來看,每一季仍能隱約看出一條主軸:從感官失真、身體極限,一路延伸到暴力侵略,並走向對信仰的想像。

這個系列並不是在預測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也從未打算建立一個擁有同樣中心思想的世界觀。它甚至回頭審視過去,用的手法編篡,建構一種可能發生過的警示寓言。每集都像在測試不同的假設,反覆建立又推翻各種可能,開拓觀眾對的想像,也發出警訊,若人類過度依賴某種技術或單一價值觀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災難性後果。

第一季(2019):虛擬橫行下什麼是真實?

2019 年以來, 影像生成技術迅速發展,延伸出 deepfake 深偽技術所帶來的資訊信任危機,也催生了各種虛擬娛樂形式:從 VR、AR、MR 等沉浸式感官體驗,到虛擬偶像與個人化 avatar 的普及。我們不再只是觀看影像,而是生活其中,並透過影像重塑自己。這種技術環境代表著人類生活的深刻轉變——當感官可以被模擬、記憶可以被編寫,「眼見為憑」不再值得信任,現實與自我之間的邊界也隨之鬆動,難以確定何為真實以及主體。

〈天鷹座裂縫外〉講述一位太空人從沉睡中甦醒,在前女友的陪伴下逐漸復原。然而,隨著日常出現異樣,他才發現眼前的一切是模擬系統所構築的幻覺。身體其實早已困在遙遠星系,而這套系統為了安撫他的意識,將操控人類的外星生命偽裝成他所熟悉的臉孔。這部作品不是關於虛擬影像如何欺騙人,而是在面對無法承受的現實時,幻象成為一種心理庇護,或許,幻象才是人類能承受的「真實」。

〈索妮的優勢〉主體與客體關係控制權的崩解。主角透過神經鏈接進入獸體,觀眾一開始以為這是一種由人類意識主導的虛擬戰鬥——彷彿我們仍能控制自己的分身。然而,劇情的進展卻反轉了這層關係。獸體並非受控的載體,而是創傷本身的具象化,獸體也可能反過來佔據主控的位置,成為行動與感知的主體。

〈目擊者〉中女子目擊謀殺後展開逃亡,觀眾自然地接受「她是目擊者」的敘事框架。但隨著角色與視角不斷交換、事件反覆重演,故事最終成為一場無限的敘事循環。兇手與被害者、主角與旁觀者的位置不斷交換,「真相」無法被驗證,視角也沒有固定。這部作品讓人切身體驗到,影像不再傳遞固定的意義,反而是困住我們理解的一層幻覺。

〈茲瑪藍〉這位機器人藝術家在不斷升級、改造自我後,最終選擇拆解自己,回到作為泳池清潔機器人的最初狀態,找回本質。這樣的設定,與我們當代處境緊密呼應。在社群平台上打造 avatar、使用濾鏡與虛擬形象,操控他人眼中的「我」,也反覆調整對自己的感知。在這樣一個可以隨時重塑自我的時代,哪一個我才是真實?

《愛x死x機器人》第一季。圖/擷取自Netflix

第二季(2021):身體的自主權與價值

2021 年,疫情進入第二年,疫苗分配、醫療調度、遠距工作與隔離政策全面重整生活節奏。身體數據系統性被納入醫療模型統一管理。為了因應病毒與未知風險,社會積極尋求新的技術解方,也因應人口組成嚴重高齡化,延緩衰老與強化身體機能成為重點。第二季多集動畫正是對這種趨勢的回應,想像永生的可能、基因的調整與肉體極限的突破。

〈長生與新生〉背景中人類已經可以永生,但代價是不准生育。主角是警察,專門獵殺違法育兒的家庭。某次執法中,他看到母親對孩子的凝視產生動搖,開始質疑自己守護的到底是什麼。提出問題:如果生命是可以被選擇的,誰來決定哪個生命值得留下?

〈沙漠中的史諾〉則反過來處理「不死」這件事。史諾的身體擁有再生能力,全球賞金獵人都想抓住他,因為他的基因是一種稀有資源。他不想活太久,也不想被利用,卻始終無法真正逃出這場追捕。諷刺的是,最後與他產生情感並保護他的,並非人類,而是一具被機械強化的人工生命。當不死不再是神話,是否會成為一種永恆孤獨的狀態?

〈冰〉描述在一個所有人都經過基因改造的世界裡,主角是唯一沒被升級的人。即使是手足,基因差距仍構成無法跨越的分界,親密也被迫轉化為競爭。他只能靠原始的身體拼命追趕,為的不是超越,而是避免被淘汰。在這樣的世界裡,從古至今的生存邏輯未曾改變,只是換了更科幻的形式。

〈溺斃的巨人〉是整季最不科幻、卻最發人省思具有哲學性的一集。海邊出現一具巨人遺體,起初引發大眾震撼,所有人都來朝聖。但不久之後,巨人的身體被破壞、割裂、吞噬,最終只剩骨頭與標本。這具遺體不再是身體主人的所有物,而變成了一堆可以研究甚至娛樂的媒材。當一具無名屍體出現時,誰有資格取用來研究,而誰又賦予我們這個權力?

第三季(2022):當暴力摧毀文明

第三季大多數內容不再探問科技可以人類前往怎樣的未來,而是直面一個更赤裸的問題:暴力如何以各種形式摧毀文明本身。這些暴力不只是制度崩壞的產物,還有來自錯誤判斷、慾望過剩下的一觸即發。恰巧發行時的 2022 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重回歐洲成為國際無法忽視嚴重事實,而這些短篇動畫不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存在的當下。

〈三個機器人:退場策略〉機器人旅行到各個人類末日遺址,最後得出一致結論:人類在每個階段都選擇了自私、短視與暴力。科技派菁英只顧升空,卻不懂維生;軍事領袖把統治建立在恐懼與火力上,最終自我內爆;最底層的人雖然展現了生存韌性,但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依然無法延續文明。讓觀眾不得不承認,人類不是敗給了科技或天災,而是敗給了自己。

〈吉巴羅〉中水妖的歌聲摧毀了整支軍隊,卻勾起了一名聾啞騎士探究的慾望。他看見那具覆滿珠寶與黃金、閃爍如獵物般的身體,渴望佔有她;而水妖則對這個不受她聲音控制的例外產生迷戀。他無法理解她的聲音,她也無法理解他支配的渴望。暴力由誤解而生,最終雙方同歸於盡。這場互相吸引的毀滅,不是愛情,而是文明建立在物質慾望上的一個殘酷縮影。

〈迷你亡靈之夜〉殭屍病毒從一對情侶在墳場的性愛意外中爆發,仿佛呼應著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各國防線潰散、核戰接踵而至,不過短短幾分鐘,地球就走向終結。諷刺著,人類文明的崩潰,不需要什麼陰謀或意識形態,只要一點無知,還有一套做出錯誤判斷的本能,就能毀掉整個文明。

《愛x死x機器人》第三季。圖/擷取自Netflix

第四季(2025):信仰的再現

本季浮現許多宗教的概念:惡魔、神秘儀式、復活奇蹟,與當代文化的氛圍不謀而合。近年來,「玄學」不再只是少數人研究的課題,而逐漸滲入主流視野:星座、塔羅、顯化、宇宙訊息等。這些概念從社群平台開始擴散,成為許多人在後疫情時代,世界局勢逐漸混亂後試圖理解世界的新語言。人們不再相信科技能解決一切,也不再相信制度能帶來正義,轉而尋找形而上的信仰。

〈齊克如何信教〉描述二戰期間,一架轟炸機機組接到任務,要摧毀一座被納粹佔領的教堂,因為納粹正在那裡召喚某種墮落的天使來摧毀世界。任務過程中,機組員接連遇害,最終只剩 齊克一人。他從一開始的冷眼旁觀,到最後不得不接受,眼前的東西已經超出他能理解的範圍,承認有些東西是無法靠知識與理性去抵擋。

〈髑髏地〉中外星種族相信他們的救世主轉生為地球上的一隻海豚,並找上一位曾與那隻海豚接觸過的牧師作為聯繫者。不禁讓人思考,宗教符號是否能跨越物種與星系,成為一種宇宙通用的信仰語言?

〈他能悄悄靠近〉以一場「貓救了世界」的可愛故事,去探討創作的靈感的來源,究竟是天生基因的本能,還是超自然力量的後天賦予。一位詩人被惡魔感召,被迫寫出一首足以毀滅世界的詩,而最後阻止這場災難的,並不是某個神或英雄,而是他身邊那隻貓。喚起古老的傳說,靈感是否來自與黑暗的交易?詩是否總是通往某種毀滅性的力量?有趣的是,近期院線電影《罪人》也對藝術與魔性間的關係有相同的思考。

結語

儘管《愛x死x機器人》從未明確制定每一季的策展主題,都是各自獨立短篇主題製作,但回頭觀察這六年間的系列作品,仍能從中歸納出某種與時代共振的趨勢。科技的、身體的界限、暴力的擴散與尋求信仰的慰藉,或許這些議題並非被有意安排,而是隨著世界局勢更迭,是創作者之間無意識的創作傾向。這些動畫短片既不預言未來,也不提供解答,更像是一系列文明自我的切片標本,一定程度對照當今的人類樣貌。

本文為【詹氏瞻視電影院】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愛x死x機器人》第四季。圖/擷取自Netflix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動畫 影評 奇幻 科幻 歷史 科技 AI 機器人 焦慮 暴力行為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遠距離是戀愛殺手?用「科技連結」與「無壓力分享」化解時空阻礙

《捍衛任務:復仇芭蕾》影評:打破規則就要接受代價

《山忌:黃衣小飛俠》影評:紅衣小女孩宇宙新低點?袁澧林反成最大看點

癌末止痛不只嗎啡 多管齊下助病人減輕折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