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到西方:老莊、陶淵明、梭羅、海德格等思想大師的「自然之道」

組圖:左起華茲華斯、陶淵明、梭羅、老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維基百科)
組圖:左起華茲華斯、陶淵明、梭羅、老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維基百科)

文/

你有多久沒有靜靜地看一棵樹了?

不是匆匆掠過,也不是拍照打卡的那種「看」,而是真正地看——像孩子看風一樣,看它的枝枒如何伸展,看光如何灑在葉緣,看那一片綠意如何在風中悄然晃動。

這樣的凝視,其實也是一種思想的入口。

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中,對自然的凝視從來不只是感官經驗,它也是的通道,是文學與思辨的起點。我們如何看自然,其實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人、世界與存在。

與梭羅:自然是自由的起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這句話,為整部《道德經》定下宇宙觀的節奏。在他看來,自然不是人可以控制的對象,而是值得效法的老師。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風能破壞也能滋養,萬物自有其運行之道,人若強為,反而招來紛亂。真正的智慧,是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違自然的節奏。

幾千年後,在美國瓦爾登湖畔,梭羅靜靜地蓋了一間小木屋。他說:「我到森林去,是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這位十九世紀的哲學家、詩人,用兩年的時間與自然共處,記錄下每一場雨、每一隻鳥的行蹤,寫出《湖濱散記》。他也反對文明社會的過度消耗與忙碌,主張人應該從自然中找回節奏、找回自由。

他們雖分處東西,卻同樣相信,自然不是他者,而是本源;不是要征服的對象,而是要靠近的存在。

明張路畫老子騎牛(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陶淵明與華茲華斯:自然是靈魂的歸宿

東晉詩人陶淵明最為人所知的,是那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他不戀官場,不羨繁華,只願「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對他而言,田園不只是生活的空間,更是精神的歸屬。自然在他的詩中不只是背景,而是與他心境共鳴的存在,是可以傾訴、可以安放情緒的朋友。

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也曾在《丁登寺》寫道:「大自然是一切智慧與道德的泉源,是最能陶冶心靈的力量。」在工業革命正興的年代,他選擇把詩寫給林間的小路、山間的薄霧與湖畔的反光。自然之於他,不只是美景,更是對抗現代異化的庇護所。

陶淵明是「歸隱」之詩,華茲華斯是「回歸」之詩。他們不約而同,將自然視為人可以誠實面對自我的所在。

與海德格:自然是存在的通道

哲學家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是東方自然觀的極致表達——人與萬物沒有本質差異,蝴蝶之夢與人之夢,其實無從分辨。自然的價值不需外加解釋,它本身就存在、本身就有其尊嚴與流動。

到了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他在《詩人何為》中提出了「詩意地棲居」的觀點。他認為,人不應以征服的姿態對待自然,而應以「開顯存在」的謙卑去與自然共處。自然不是一個被命名與量化的客體,而是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在場」——是靜靜存在、等待被聆聽的存在。

莊子與海德格看似遙遠,但他們都反對以功利之眼看自然。他們提醒我們:要學會沉默、學會看見,看見那些無聲卻豐饒的存在。

聖君賢臣全身像-莊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海德格(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維基百科)

從哲思到行動:當代的呼喚

今天,當氣候變遷與自然浩劫成為全球議題,我們回頭讀這些思想家的文字,不再只是心靈療癒,而是現實的召喚。

日本的安藤忠雄在兵庫的「光之教堂」與「淡路夢舞台」中,試圖讓建築不再阻隔自然,而成為引光、引風的器皿。他說:「我不造房子,我造自然的空間。」在他的設計中,自然不是背景,而是建築的靈魂,是與人共同呼吸的存在。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國家艾格尼絲·瓦爾妲(Agnès Varda),雖以電影聞名,晚年卻以影像裝置與土地互動,拍攝農民與田野,製作「屋頂上的馬鈴薯花園」,主張「藝術不只是看,而是種下、耕耘、照顧」。她將女性主義、農耕經驗與影像詩意地融合,讓觀看自然成為一種參與式行動。

這些創作者提醒我們:自然不是裝飾,也不是資源,而是我們生命與想像的延續。當代的藝術與思想,也正在學習重新傾聽土地的聲音。

結語:當你凝視自然,自然也在看你

自然從來不只是風景——

在老子的眼中,它是「道」;

在梭羅的書中,它是「自由」;

在陶淵明的田園中,它是「歸宿」;

在莊子的夢裡,它是「我自身」。

當我們重新學會觀看自然,也就重新學會如何成為人。

所以,試著停下腳步,望向一棵你從未認真看的樹。

也許,它正靜靜地等你,和它說一句話。

如果你對這樣的思考感興趣,我設計了一門課程《視覺中的哲思:中西藝術家的自然觀美學與比較對話》,我們將一起從藝術與哲學的視角,學習如何重新觀看自然。

《視覺中的哲思:中西藝術家的自然觀美學與比較對話》

時間:6/25、7/2、7/9、7/16、7/23、7/30、8/6,14:30-16:00

地點: Art Reading Cafe |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4-1號

活動電話:(02)2768-1988 轉分機20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趙孝萱 哲學 青田藝集 老子 莊子 藝術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宮廟走讀超有趣!鍾情文史與客家信仰的青年導覽員:林洛擷

【嗅聞台灣】謝金魚/細寫椪餅:府城女人的眼淚與美食脈絡

從現實自然到精神風景,美學講師胡琮淨的「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觀展攻略

臺灣夜生活百年縮影──從夜市彈珠檯、陸橋夜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