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運刀如劍、技藝超凡!木雕大師:蔡德太

蔡德太用手上的刀,改變自己的命運。
蔡德太用手上的刀,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間國寶-系列報導前言

「人間國寶」是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者也是傳承者,透過他們的故事得知歷史的變化以及脈絡,他們窮其一生用身、心、靈、以血淚交織出動人的篇章,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只為在舞台上呈現最美好的霎那,他們傳習自己卓越的技藝只為守護台灣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透過不同的視角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本文出自文化部出版《人間國寶:29位傳統藝師的故事》一書,未來將不定期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們的人生故事。

文|改寫自《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原文:葉淳之
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書名: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
作者:心岱, 方梓, 利格拉樂.阿𡠄, 李昂, 林文義, 姜泰宇, 馬翊航, 崔舜華, 陳雪, 陳銘磻, 楊富閔, 楊翠, 葉淳之, 廖振富, 廖輝英, 潘家欣, 蔣亞妮, 賴鈺婷, 鍾文音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20

💡 自幼家貧離家拜師學藝,靠努力翻轉命運

自幼家境貧困父母以曬鹽維生,儘管小學畢業成績優異,雖領到校長獎卻無緣繼續升學,這是命運帶給他的挑戰,年僅十三歲的他只得離開家裡到外地拜師學藝。跟著二哥的腳步到臺南五條港學木雕,先後拜張永全、黃澄雄為師入門下習藝,在十幾個師兄弟裡他是年紀最小的菜鳥,每天從清晨忙到深夜,不僅要打雜、打掃、劈材、燒水還得當師兄們的跑腿小弟,每天上床睡覺的時間已近午夜,但年紀小的他竟也不覺得苦,反而滿懷感恩,認為只要能遮風蔽雨就好。

德太師有強烈的學習心,從小雖無素描、繪畫等美術基礎,但總是利用瑣碎的時間,邊掃地邊看師兄如何,默默吸收他們的技巧與經驗,雖然有時工法不盡完美,但他耳濡目染、用心揣摩,靠著不斷練習與摸索從錯誤中學習到正確的工法,以土法煉鋼的毅力加上過人的努力,直到17歲終於熬出師。

💡 刻苦耐勞、逐廟而居,成就完美作品

出師後積極爭取工作機會四處奔波,陸續參與鹿耳門天后宮的修光(修光:把木雕粗胚精細化,將表面修刮平整,讓整體線條更加流暢,衣摺更加立體。),以及鹿耳門媽祖廟的初胚(初胚:使用鋸子和刀具進行初步的木頭造型)、大龍峒保安宮、臨水夫人媽廟宮……等木雕、鑿花工作,每次的雕刻都是一次次嚴峻的挑戰,直到26歲創設工作室,案源應接不暇。

廟宇雕刻非常辛苦,常常需要逐廟而居,流浪在簡陋板模的草蓆上,一睡就是好幾個月。及至33歲參與臺北關渡宮修復,光是點金柱粗胚就花了半年時間製作,之後陸續完成三十六天官將作品,這也成為德太師代表作之一。

💡 技藝精湛、工法細緻,屢獲殊榮、屢創佳作

1999年至2003年,重回大龍峒保安宮擔任木雕主匠,雕刻神龕以及「哪吒大鬧東海」等作品,在6公分厚的木料中,刻出多達5層的深淺,層次多寡是功夫的指標,同一木材層次越多,越能彰顯技術深湛,讓人驚嘆。德太師說:「對作品永遠都不滿意,沉湎過去沒有意義,不願重複,所以都是唯一一塊,找不到第二塊一樣圖案。」他的這份堅持,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帶有他獨特的靈魂與情感。

蔡德太作品三十六官將(其中之九)

2003年保安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德太師身為參與者與有榮焉,保安宮再頒給他文化獎,感謝他的投入與付出。該年古蹟學者李乾朗教授引薦他擔任新加坡國定古蹟-蓮山雙林禪寺的木雕主匠。寺方尊重禮遇,德太師留下大量優秀作品,細審其門板、格扇、腰堵、裙堵、棟架、門楣、桌裙、門墜……構圖虛實交錯、層次繁複多變、肌肉紋理寫實、人物挺拔厚實、衣摺輕盈飄蕩、花鳥擬真自然,作品栩栩如生、氣勢非凡,他精湛的工藝再次受到尊重與肯定。

💡 回首來時路積極傳承,不負人間國寶之譽

德太師除門下納有弟子外,並於大學及地方文化單位開設鑿花推廣課程,積極傳授自己多年來的雕刻經驗與技巧。他不僅在雕刻中保留傳統,更不斷探索創新,讓這項工藝在現代發揚光大。經過長年的努力逐漸聲名遠播,先是在2017年時被文化部列增為「鑿花工藝技術保存者」,更在2020年榮獲「傳統木雕人間國寶」的殊榮,這不僅是對他一生堅苦卓絕的肯定,也是他投注人生熱情在木雕藝術上的成果。

●本文摘選自於《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化資產局 雕刻 工藝 藝術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聽見金句/隨著科技進步,讓「溝通」已經逐漸在退步。

漫畫《欠我一首歌》白色恐怖受難故事啟發——乘著歌聲,回到阿里山

聽見金句/老年的憂鬱,跟失智症是息息相關的。

老饕才會吃!基隆三腸鼎立美食攻略:大腸圈、豬肝腸、蛋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