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不只是交通工具!5部喚醒腦海中搭乘回憶的經典電影

火車怪客
火車怪客

文∣翁稷安 圖∣目前勉強

乘上火車,請問你的下一站是?


作為詞彙,中文的「火車」總讓我有古老的印象,或許是因為具象的「火」字,忍不住想起燃煤前進,時時噴發黑煙,在荒原之上發出轟隆巨響的古老交通工具。也可能受到臺灣經驗的限制,當上世紀經濟起飛,高速公路竣工,家戶皆擁有私家轎車,開車成為長途移動的首選,火車似乎就漸漸變成懷舊或文青的符號。當然,這都僅是不符現實的偏見,鐵路列車的科技日新月益,快速、安全而穩定,在世界各地都肩負著人們移動的重責大任。即使在臺灣,不算捷運或地面纜車,每天都有數十萬的乘客,藉由臺鐵和高鐵完成長短不一的日常通勤。

列車也從來不只是交通工具,列車車廂成為串連不同地點的中介,承載著「離開」和「復歸」之間不同的情感。知名歌手林強的經典名曲〈向前走〉即是一例,圍繞著火車離家前往臺北的意象,交織著一人離鄉背井赴大城市打拚的志氣,以及一絲淡淡的迷惘。車站一站一站經過,窗外風景一幕幕宛如;即使他們不是生活在 1990 年,離開與前往的城市各自不同,歌詞所構成的畫面,仍牽動著無數聆聽者的思緒,喚起他們腦海中搭乘火車的共通回憶。

1951《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在點與點之間穿梭的火車,創造出一期一會的空間——在車廂中的每個人都是彼此人生的過客,一到站就無任何的交集。而在犯罪小說名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眼中,她在這樣的偶遇中看到完美謀殺的可能,火車上的陌生人是完成對方謀殺心願最佳的選擇,因此她寫下了這則交換殺人的故事。這恰好對了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胃口,他買下版權,幾經波折,將這則故事成自己的電影作品。

故事開始於男主角在火車上巧遇一名富家子,當時他正在苦惱自己的婚姻,這名陌生的富家子則傾訴對父親的痛恨,殊不知他靈機一動,提議交換殺人,這樣一來警方就無法透過犯罪動機找到行兇者,也不用擔心不在場證明。男主角原以為這只是對方酒後的胡言亂語,直到他妻子遇害,對方找上門來要求換他履約弒父,才發現一切都變了調⋯⋯影片中有著希區考克一貫的美學,無論是以鏡片反射謀殺的場景,又或者片尾旋轉木馬的扭打,都成為影史的經典畫面。更重要的,是他對人性「惡」的捕捉,火車窗外模糊的風景,似乎也象徵著善與惡的泯滅。

東方快車謀殺案

1974、2017《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本片改編自以「推理天后」享譽盛名的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同名代表作,曾兩度搬上大影幕也曾改編成電視影集。 2017年的版本,其強烈的視覺風格,較符合今日觀眾的口味;自導自演的名演員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飾演的名偵探白羅(Hercule Poirot)也十分討喜。而1974年的版本,在40年後觀看,則充滿濃郁的年代感,但光看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完熟的演技,也值回票價。

故事是對於火車乘客「一期一會」的反轉,如果說《火車怪客》是利用陌生人的特性,消去謀殺之間的關聯,那麼《東方快車謀殺案》則反其道而行。火車化為完全密室,每一位乘客各自背負著秘密,但又都有脫罪的證明,逼迫我們重新檢視車廂中的偶遇和陌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無論原著或影片,似乎都暗示:串連人們的往往是人間的不幸和悲劇。倘若世間運作的邏輯如此殘酷,善與惡的區別是否還重要?

大吉嶺有限公司

2007《大吉嶺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

導演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是當前電影界大師級的人物,不僅在美學或技術層次上風格鮮明,敘事自成一格,更重要的,他總能運用既復古又前衛的影像語言,喚起觀眾心底餘韻深長的波動。

2007年的《大吉嶺有限公司》承襲著此前《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001)的主題,講述業已分崩離析的家庭,如何克服家族成員各種內心的糾結,重新凝聚感情。這次的場景移到橫跨印度的火車之旅,平常疏離的三兄弟,希望藉由這次旅程重新喚起兄弟之間的情誼,結果在一連串的事故之後,三人被趕下列車,不幸淪落到荒涼的陌生之地。然而,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三人反而在旅程中找到歸途,也重新連結了彼此。火車上三人荒謬的鬧劇,以及被迫下車的結局,暗示著三人失和的原因,劇末重新上車則代表彼此重新出發,是典型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童話。

鐵道員

1999《鐵道員》鉄道員(ぽっぽや)

談起火車,除了聯想到列車本身,「車站」通常也占了關鍵的一席之地,不論是離開或抵達、是城市大站或偏鄉月臺,下車入站的瞬間,總會觸動每位旅客心中的百感交集;如果火車是象徵漂泊的移動,那麼車站就是令人心安的穩定,某種意義上,火車會不時誤點,但車站則永遠在起點或終點等待。不管入站的目的如何,心情是振奮還是惆悵,人生終究有必須到站的時刻,迎接著前方的喜悲。

《鐵道員》將車站的穩定和主角的一生結合,他堅守站員的崗位,數十年如一日。無情的時光將他生命中的一切,一點一滴奪走,生離死別,唯一不變的只有車站和他善盡責任的身影。與其說是不近人性的工作狂,男主角更像是以每日常規的工作,對抗著命運的無常。人永遠無法勝天,所有堅固終將煙消雲散,劇末主角堅守的事物終將消逝,但那曾經屹立於大雪中的鐵道員身影,則是永恆。

末日列車

2013《末日列車》Snowpiercer

在這部由法國同名科幻改編的電影裡,呈現出對火車獨立空間的另一種想像視角⸺列車看似是自成一格的獨立天地,但同時也是社會縮影,不同等級的車廂代表不同階級的人們,像是擺脫不掉資本社會烙印在我們身上的印記。《末日列車》把這樣的觀察無限擴大,將故事架構在更為極端的設定:那是末日後的世界,一列永不止息的列車成為人類文明最後的寄生之處,每節車廂都各自肩負著列車維生所需的功能,也藉著廂等的劃分維持著上、下的階級結構,供應列車前行的勞力。

當最末尾車廂的下層人民終於忍受不了長期的壓迫,挺身抵抗,一節一節的往頭等車廂前進,除了看到高科技的設備,更看到了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甚至發現所謂的「革命」也不過是精心設計的幻象時,人們究竟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全片以隱喻的方式對「不自由,毋寧死」的覺悟,做出了最根本的質問。

※本文出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第57期「鐵道旅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史博 改編 電影 鐵道 漫畫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因漫畫鴨上報而成名?斗六街的花鳥畫家:伊藤谿水──名單之後#144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