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借閱所】飄香氣味裡尋找我們自己的來處《島嶼上的飯桌》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大家好!我是,在故事借閱所,讓我們借一本好書,探索自己,閱讀世界。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經常發生在餐桌上,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對朋友說我家的什麼什麼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朋友也會輸人不輸陣地回應,他家的哪樣菜也是世界第一名。味道的記憶總是最自信的,個人專屬獨一無二,它儲存在腦袋、舌間,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家的滋味,無論長到幾歲,都在我們的生命裡如影隨形,永遠帶給我們安定與歸屬感。

書名:《島嶼上的飯桌》
作者:島嶼上的飯桌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9月7日

這本《島嶼上的飯桌》顧名思義,紀錄的正是這座島嶼上的家傳味道,作者群幾乎踏遍台灣本島、離島每個縣市,探訪了50個家庭,記錄下超過50道阿公阿嬤的手路菜。在這裡,有發現我說的關鍵字嗎?阿公阿嬤。這就得先說明一下這本書的計劃源起,參與這項計劃的團隊成員是一群隔代教養長大的八年級生,從小吃著阿公阿嬤做的菜,然而在長輩們相繼離世之後,他們深深感受到人和事並不會等在那裡,永遠存在,於是這群年輕人從2019年開始自發性地組成並發起「島嶼上的飯桌」計劃,為長輩們訴說他們的人生故事,留下珍貴的時代食譜,這些飯桌上的採訪,意義不只在那一道道的美味佳餚,作者們更想傳達的是柴米油鹽背後,不可分離的庶民文化與時代洪流,同時藉由「吃飯」這種最簡單平常的生活交流,拉近世代之間的距離,促成更多理解。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身為讀者,我在這本書裡看到的理解,不僅是青銀兩代,也包括了對不同族群、不同背景的文化養成,所呈現出來的尊重和同理,它收錄了幾十年來共同生活在台灣的所有族群面貌,涵括了一切我們所熟悉的台灣菜、菜、客家菜、原住民料理,還有許多從台灣這個移民島自然發展出來的「混血菜」,這也說明了,所謂族群融合,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嘴裡吃吃,其實族群早就在餐桌上打破隔閡、密不可分了。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如果真要說差異,那麼指的應該是每個不同的生命走過的歷程,以及各自的精彩,反映在飲食所展現出每家獨特的手藝與風味,例如書中主角之一的戴阿嬤,彰化女孩嫁給上海來的退伍軍人,因緣際會學起上海菜,她為團隊示範的拿手菜正是道地的上海風味「素什錦烤麩」。而我們現在統稱的「眷村菜」,根據在屏東勝利新村長大的淑蓮姐說明,其實沒有什麼眷村菜,只不過以前大家都過得苦,只好施展僅有的技能配合台灣在地食材,實驗出接近他們老家的東西。

事實上,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先民們都懂得就地取才、物盡其用,花蓮豐濱的噶瑪蘭族將檳榔葉塑型折成可以盛裝冷湯的天然容器,綠島的阿姨也懂得把他們特有的鴛鴦種花生運用到極致,連炸過油剩下的豆渣都能入菜,做成美味的花生豆腐,而海邊的大蛤蜊則是老澎湖人的最佳食材和食器,清明節吃貝殼粽,剝開外殼,沒餡料的一邊就當湯匙挖出另一邊的糯米飯,可以說,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島嶼上的老祖宗們都能找到生存策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發展飲食創意,先人們傳承的除了老味道,還有與土地共存的智慧。

(圖/故事借閱所 提供)

這樣一個講述著老一輩人如何因應時代創造飲食文化的計劃,由年輕世代發起,親身感受執筆書寫,格外具有社會意義,在走進別人家廚房之前,八年級生甚至沒聽過經典台灣手路菜「魷魚螺肉蒜」,經由書中的林爸爸回憶往昔,做為讀者的我也才知道自己最喜歡的這道老家菜,原來是由於過去新鮮食材保存不易,因此用乾貨魷魚加上螺肉罐頭,再把蒜苗灑進去提味,混搭出鮮美甘甜、過冬喝的一鍋熱湯。

這本書每個篇章都是、都是生命力,有阿公阿嬤篳路藍縷的歲月,還有他們傳授的好菜食譜,甚至還能看到97歲的施阿嬤親自掌廚一鍋傳統的桂圓麻油雞,借閱這本《島嶼上的飯桌》,在飄香的氣味裡回到我們自己的來處。

●本文推薦閱讀書由出版品牌:出版之《島嶼上的飯桌》,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眷村 台灣 野人文化 歷史 讀書共和國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詹慶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