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月刊】一片磚隱藏的世界史—介紹一件新入藏的荷蘭錫釉陶磚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上半葉 荷蘭 白地藍彩人物紋磚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普贈000018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上半葉 荷蘭 白地藍彩人物紋磚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南普贈000018

文︱林容伊(任職於南院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提供

本院受贈新入藏一件荷蘭錫釉陶〈白地藍彩人物紋磚〉,這小小的、裝飾簡單俐落的一塊壁磚,其實濃縮了荷蘭歷史與工藝發展的軌跡,也反映了公元十七至十八世紀熱絡的海洋貿易所帶來的中西交流。

荷蘭早期的錫釉陶磚,原先主要用於地板鋪面,是昂貴石材的替代方案,但仍要價不斐,且薄薄的釉彩容易因踩踏而磨損,維護費用高昂。到了十七世紀,荷蘭進入光輝的黃金時代,對於日漸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來說,造價與維護費用昂貴的錫釉陶磚作為地磚雖不實用,卻很適合用來裝飾家中牆面和壁爐。

約1560~1600年 荷蘭 釉上彩花葉紋地磚(四件組) ©Rijksmuseum, Amsterdam 登錄號BK-1955-126-A

另一方面,隨著海洋貿易的順利開展,中國青花瓷大舉輸入,其細緻、潔白、優雅令荷蘭人為之著迷,原先華麗多彩的錫釉陶磚,從1620年代起轉以我們今天熟知的白地藍彩為主流,一方面可能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室內裝潢開始流行深沉色調,素雅的藍白色調比起早先歡快多彩的色調更為協調。

約1620~1640年 荷蘭 白地藍彩蝸牛紋磚、白地藍彩花卉紋磚及釉上彩昆蟲紋磚(四件組) ©Rijksmuseum, Amsterdam 登錄號BK-1955-243-B

早期的地磚紋飾,主要為多彩、裝飾性的幾何紋飾,且往往是多塊陶磚拼成一組更大的紋飾單元。轉為壁磚以後,繪畫性紋飾逐漸增多,紋飾單元縮小為個別的陶磚,而原本要與其他陶磚組成更大紋飾單元的四邊角落紋樣,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逐漸變小,甚至於1660年左右開始出現完全沒有角落紋飾的作品。而這種發展也與當時荷蘭中產階級家屋空間的轉變有關,早期房屋的客廳和廚房位於同一空間,後來才各自獨立,便於清潔的壁磚適合廚房使用,且不再需要兼顧客廳的門面功用,許多家庭因此採用紋飾更簡約、甚至是素面的陶磚,因為價格的高低與紋飾的繁複與否密切相關。本次入藏的陶磚便屬於上述簡約風格的作品。

約1652~1650年 荷蘭 白釉藍彩吹笛人物紋磚(四件組) ©Rijksmuseum, Amsterdam 登錄號BK-1955-304-I

約1660年 荷蘭 約翰尼斯.維梅爾 倒牛奶的女僕 ©Rijksmuseum, Amsterdam 登錄號SK-A-2344

除了從多彩到藍彩,大量進口中國陶瓷的衝擊,也促成荷蘭陶業的技術革新,追求更白、更薄、更光滑的成品。陶工開始在原來偏紅的胎土中加入富含石灰的泥灰岩(marl),可使胎色變白,釉面開裂較少,磚面更平坦光滑,並且重要的是,磚體厚度變薄。本次入藏的陶磚,長寬12.7公分,厚度0.8公分,屬於十七世紀中期起至十九世紀初壁磚的主流尺寸。

有趣的是,這件壁磚上的人物紋飾,頭戴插飾羽毛的帽子,蓄八字鬍,配戴朝珠,雙手放置在盤曲的雙腿上,與《從荷蘭東公司派往韃靼國謁見中國皇帝的外交使團》中平南王尚可喜(1604-1676)的畫像類似。這本書是著名的荷蘭旅行家約翰‧紐霍夫(Johan Nieuhof, 1617-1672)於1665年出版,他於1655年至1657年間參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廣州到北京的使團,並將記錄沿途見聞的筆記與素描集結成書。該書時常作為十七世紀後半至十八世紀荷蘭各式工藝及建築裝飾裡的「中國風」(chinoiserie)圖像來源,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的荷蘭磚中心紋飾,很常擷取自荷蘭暢銷的版畫和插畫,而據研究,許多類似風格的中國人物紋陶磚,已被指認是從書中各處的插圖集結、變造而來。這類中國人物紋陶磚的發現地多在哈倫(Haarlem),故該地被視為主要產地,而製作年代則推測為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八世紀上半葉期間,本件作品亦應如是。

1665年出版 約翰‧紐霍夫著 《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往韃靼國謁見中國皇帝的外交使團》中的尚可喜版畫 引自維基百科(public domain),檢索日期:2020年8月3日。

一件物品、乃至文物,不會兀自突然出現,單獨存在,背後往往有許多脈絡的交織與串連,甚或是不同文化相遇與激盪後的成果。就像這一塊〈白地藍彩人物紋磚〉,它的藍白色調肇因於遙遠東方傳入的青花瓷,以及荷蘭社會當時流行風潮的結合;它薄而平滑的磚體來自於荷蘭陶廠受到瓷器衝擊後的技術革新;而它的紋飾母題,更具體反映了兩地人群的交往痕跡,以及對異國情調的新奇感受與嚮往。

本文摘錄自《故宮文物月刊》456期3月號,原文〈介紹一件新入藏的荷蘭錫釉陶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荷蘭 印度 國立故宮博物院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香港傳奇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 享壽96歲

傳說中「馬偕之路」你認得幾個?淡蘭古道12個歷史景物一次看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