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夠「機車」!三陽、光陽的兩輪傳奇

機車最早是從腳踏車改良而來,因此早期機車廣告標榜「會騎腳踏車就會騎機車」。《聯合報》,1967年2月28日,第1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機車最早是從腳踏車改良而來,因此早期機車廣告標榜「會騎腳踏車就會騎機車」。《聯合報》,1967年2月28日,第1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文︱蔡蕙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

臺灣的「機車瀑布」舉世聞名,如果說我們是機車王國,可說是名符其實,當之無愧了。

三陽、YAMAHA、SUZUKI…臺灣機車眾多,根據統計,2019年市佔率最高的四大品牌分別是光陽(44.66%)、三陽(29.72%)、山葉YAMAHA(21.00%)及摩特動力PGO(1.11%)。市占率最高的兩強:三陽和光陽,這兩個臺灣本土機車品牌的背後,其實有故事。

三陽、光陽 轉動時代的兩顆輪胎

要說戰後臺灣的機車發展,三陽和光陽其實就像兄弟一樣。曾是小學老師、農會職員的黃繼俊,在戰後的百廢待舉之中慧眼看見貿易商機,1947年在臺北成立「慶豐行」,進口南北貨、藥品及腳踏車零件等物資,隔年,出身高雄旗山望族、和黃繼俊同樣畢業於師範學校的柯光述,也在高雄創立「光隆行」,同樣進口藥材、黃豆等物資。「慶豐行」和「光隆行」,就是後來三陽工業、光陽工業的前身。

而「三陽」黃繼俊和「光陽」柯光述的合作,是戰後臺灣貿易史上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慶豐行最初進口富士機車,後來和日本機車公司合作,成為它們在海外的第一家代理商,代理本田生產、加掛在腳踏車上的引擎,後來又陸陸續續代理銷售本田的機車。當慶豐行代理本田產品的時候,那個本田還不是現在那個跨足全世界的汽車業龍頭,而是一個剛剛起步的電機廠,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黃繼俊獨到的眼光。

不過,慶豐、光隆創立沒幾年,政府因外匯短缺,為了節省外匯而禁止機車整車進口,因此慶豐行和光隆行攜手合作,各自從日本進口了部分機車零組件之後在臺合作組裝。這樣的合作真是太聰明了!組裝機車的生意很快地就讓他們賺到錢。誰知道幾年後,政府又認為組裝機車品質不佳而再度開放整車進口,又過了幾年,又管制了機車的進口項目。

一下子能全車進口,一下子又只能進口零件,變動不停的機車進口政策讓黃繼俊頭痛不已,除了配合政策調整進口的品項之外,這時恰好逢一九五○年代政府實施第一期經建計劃,鼓勵本土工業的發展以賺取外匯,慶豐行於是在1953年改組為「三陽電機廠」,生產腳踏車磨電燈。但是黃繼俊以決心要生產自己的機車,1959年三陽電機廠再改組為三陽電機有限公司,和日本本田技術合作,進一步生產機車。

另一方面,光隆行也在1963年改組為「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在黃繼俊的介紹下,柯光述主持的光陽也和日本本田技術合作,研發機車。

光陽機車(上)及三陽機車(左)都在廣告上註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兩家機車公司都是與日本本田公司技術合作。
《聯合報》,1966年7月29日,第5版廣告; 1967年10月28日,第4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三陽和光陽都和本田技術合作?替自己的競爭對手介紹技術合作的廠商?」沒錯,據慶豐行創立元老之一的陳遠平回憶,當時日本流行一家廠商同時和兩家海外廠商簽約,讓它們彼此競爭的做法,因此三陽、光陽同時都與本田技術合作。只是,黃繼俊和柯光述並未因此打壞關係,而是採取不同車型、分區銷售的方式,三陽生產50c.c.和125 c.c.,主要在北部銷售,光陽則是生產90c.c.的機車,主攻南部市場。

這種區隔區域與市場以共享利益的經營思維也在機車的相關產業中看得見,我家經營機車零件銷售三十年,不乏新開張的機車行業者來店裡接洽逐月訂購機車材料的經驗,這種契約雖然只是口頭約定卻極具效力,一通電話材料就送上門,而且一旦成立通常就會合作到一方結束營業為止,其實是極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我卻幾次聽見父母婉拒那些上門的車行老闆,因為他們的車行不在本店的營業區域內,還告訴他們應該去找哪間材料行。過去我不能明白為什麼將上門的生意向外推,現在明白了固然有距離與送貨成本的考量,但那也是早年同行之間做生意的默契與禮節。

日本再見! 三陽、光陽走自己的路

1965年,政府取消了工業設廠的限制,以及國內運輸需求大增,各種機車品牌紛紛設立,有的直接引進國外機車,有的則是和日本、義大利等國的車廠技術合作,當然也有自行研發車款的廠商,臺灣機車廠牌一時多達40家,七、八○年代可說是機車製造產業的戰國時代。

偉士牌(Vespa)成立於義大利羅馬,YAMAHA則由功學社自日本引進、技術合作,一九七、八○年代政府解禁後,臺灣機車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上)1960年1月15日,第6版廣告; (下)1960年12月1日,第1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裕隆曾推出「蘭美達」機車,搶攻機車市場,只可惜最後仍鎩羽而歸。1964年7月17日,第5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不過,即使面對眾家廠牌的挑戰,光陽與三陽依然在市場中獨佔鰲頭,根據臺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的統計,1979年兩家車廠的市佔率合計超過四成(42.88%),1985年更是一舉佔了六成,之後雖然時有增減,但總在五成以上。2019年,兩廠市佔率合計逼近七成五(74.38%),兩家車廠都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車款,三陽早期推出野狼、達可達、領導等車型,大受歡迎;光陽的知名車款則有名流、豪邁等,後期的奔騰、如意也是賣翻天。其他車廠像是山葉的兜風、凌風、JOG、迅光等,都曾名噪一時。

兩家之中,光陽的市佔率在1993年首度打敗市佔龍頭的三陽,隨後的幾年,三陽、光陽互有領先,2005年以後光陽站穩第一的位置,2012年市占率超越四成以後,都未低於四成之下。

另一方面,萌芽自日治時期的臺灣機車工業,早期其實相當仰賴日本的技術,不只三陽、光陽與本田技研技術合作,功學社也和日本山葉(YAMAHA)合作,臺鈴則和日本鈴木(SUZUKI)有合作關係,永豐和日本川崎(Kawasaki)有商業往來。不過,在政府希望逐漸壓低他國持股的政策導向下,逐漸降低外商的持股,走向自行研發、設計、生產,當年仰賴本田技術合作的光陽機車,現在已經是個沒有日商持股的獨立公司了。

三陽除了靠經銷商打天下外,行銷手法也很多元,曾舉辦猜車價活動,猜中就送三洋本田125機車一輛。1967年9月26日,第4版廣告;(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我們曾有這麼多機車製造商,為什麼三陽和光陽能夠稱霸機車市場呢?我訪問了幾位資深的車行老闆及師傅,眾人大致認為,在臺灣幾大機車品牌品質都很不錯,而YAMAHA重品質,價格也較高;三陽機車和光陽都算是

平價車款,除了廣告打得大,行銷手法多元(提供機車分期付款,三陽曾包下戲院舉辦新車發表會,光陽還曾推出買機車抽環遊世界的機票等)之外,價格便宜、車種齊全才是主要原因,而且經銷據點多,維修時零件的取得也容易,妥善率高,深獲消費者的心。

三陽與光陽,正如推動臺灣向前行的兩輪傳奇,持續不停。

後記

我生在黑手家庭,從爸爸叔伯全都是從事機車零件銷售或維修的相關產業,靠搬輪胎練臂力,從電瓶紙盒上學會第一個日本廠牌YUASA「湯淺」電池,拿空機油罐挖洞當存錢筒…從小在鍊條、齒輪、煞車線中長大的我,對於機車,分外有情。這篇文章,訪問了幾位黑手,品牌形象與修理經驗部分,就教幾位師傅,從他們身上獲益良多。謹以此文,向機車維修業的每一位前輩致敬。


⭐️懷舊廣告圖像庫

收錄1951年以來報紙標語、廣告插畫、漫畫等圖像,暢遊風華臺灣

⭐️報時光

2018年誕生報時光品牌,致力老報文化復興運動,以創意設計能量傳遞時光故事,找回好好生活的初心與人情。獲得更多時光故事與老派系列收藏訊息,歡迎加入粉絲團。


日本 本田 品牌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葉言都/ChatGPT寫作範例:無價之寶

令箭木牌護身、諸葛崇拜!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揭開中國西南民族神秘面紗

李蘋芬/詩意風格:像人那樣寫詩

手持德國執照釀酒師 釀出屬於當代客家特有的啤酒滋味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