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虛構偵探走出書頁,且看編輯與「腦內偵探」如何破案!— 英劇《月光花謀殺案》

【影書漫談】
原作是英國的一部系列小說,每一本都跟書中犯罪及現實對照有關連,而它的前一本,正是《喜鵲謀殺案》。
這次的內容也沿襲前一部的模式,劇情講述了一場八年前的婚禮,一個八年前的冤案,造成現在時間線的新娘(當時的)失蹤。
由於作者在前一本中死了,於是新娘的父母別無選擇的找上了推理小說的……編輯。
是的你沒看錯,真的就是「編輯」。這也是這部作品最特別之處,破案的既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偵探大人,而是「編輯」!
總之新娘的父母找上編輯,說明來意,希望編輯能替他們解開謎團,並且把新娘找回來。
至於為什麼會不辭千里的從英國找到編輯所在的希臘,是因為八年前的案件跟一本推理小說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失蹤的新娘——比對事件跟故事中的人物之後,終於明白這是一場陰謀,於是要求父母要重新查明真相。
這部作品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故事雙線發展,讀者(或觀眾)必須一邊對照書中的劇情進行現實的推理,非常有趣的敘事手法。同樣是模仿書中犯案的手法,雙線同時發展書中的劇情跟現實的劇情,根本就是想讓故事無限膨脹……但好像這個敘事手法《殺人十角館》(綾辻行人)也用過。
《殺人十角館》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現在進行的案件與不在現場進行推理的偵探及助手對照著找到犯人及真相……詳情就不劇透了,但不得不說當《月光花謀殺案》的偵探出現的時候真是讓人拍手叫好、拍案叫絕。
什麼?哪裡的「偵探」?
是這樣的,《月光花謀殺案》採取的既然是現在進行跟書中劇情對照交錯,進行推理的當然就是那位編輯大人,然而編輯大人在推理的時候總需要一些解謎提示,而那個提示就是那位「偵探」給出來的。
不要懷疑,真的就是「偵探」,小說裡的偵探,虛構中的偵探,從大腦,跳出來跟編輯對話。
這個「後設(meta-mystery)」安排真是眾小說家們的「按鈕」,按下去絕對跳起來……不行,這不行,實在太對我胃口了!真是別人心中所想,別人筆下所無,雖然我覺得自己的也很有趣,但看到這樣的編排還是感到很戳腦門(喜好)。
而因現實中的小說家到訪了一個命案的現場,解開了一個多年前的冤案,將真兇藏在小說之中,直到八年後才有人真正解開了謎底……這是個有趣的安排,這樣的安排多少呼應了張國立先生的說法——好的小說家可以解開未解的(雖然他專指歷史)謎團。
再說到編輯偵探因為查案遇到瓶頸,坐在路旁沮喪的抽著煙時,腦內偵探出來給了她四個提示,也就是「四個W」:Who?Why?What?and Where?
這個一出來真是笑翻我XD
也讓人不禁思考著:一部好的推理小說(或者該說劇情)到底是什麼呢?最終結局的大反轉?或許。出乎意料之外的犯人?可能。還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動機?嗯……
我想大部分的人在推理小說的時候,可能都會想看到出乎意料的大反轉,或是讓人難以猜出的真兇(畢竟解謎也是推理的一環)。
我不會說《月光花謀殺案》完全都沒有這些,但是看慣推理小說的人或許不難猜到犯人是誰,這些一路都有給出提示,犯罪動機可能也不是這麼特殊,然而我認為《月光花謀殺案》真正的精彩在於編劇和布局,以及敘事手法的獨特之處。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影視作品為了讓觀眾更能掌握謎團而進行的改編,讓虛實交錯的手法可以產生揭開謎底的爽快度,然後讚嘆作者的創意和情節。
雖然最後結局(指的是解謎人個人的抉擇)也是個不難推斷的發展,但是把手稿跟筆記都燒光了這樣好嗎?要是百年以後該名作家像克利絲蒂一樣突然大紅怎麼辦?這樣豈不很對不起死者嗎!如果是我,會找個盒子裝起來放在作者的墳前啦!好歹尊重一下死者的決定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長椅小情歌》孤單長椅見證人生百態 帶你看盡世間奇緣
📰《陷入我們的熱戀》劉浩存x王安宇 借位吻戲引發網路罵戰
📰《鹽路上有你》英國最美海岸步道爆紅 帶你感受徒步的療癒奇蹟
📰《白衣蒼狗》探討非法移工與長照困境「不妥協的凝視」募資啟動
💥「詐騙實錄」短文募集,每位受騙者的經歷,都值得被分享
✏️「婚姻大事」短篇小說募集!結婚不是伴,而是絆?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