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大智慧!臺史博特展「Akam漁事紀」探索楠梓仙溪的漁獵文化

特展從18世紀古地圖、八八風災前的舊照,到近代留存的文物,引領民眾自遠而近,探索楠梓仙溪的漁獵文化。(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特展從18世紀古地圖、八八風災前的舊照,到近代留存的文物,引領民眾自遠而近,探索楠梓仙溪的漁獵文化。(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國立臺灣歷史(以下簡稱)「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以楠梓仙溪流域為推動場域,結合當地社群及培力單位,辦理流域地方學系列工作坊,共筆在地知識架構。2022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於臺史博園區及湖畔教室舉辦「Akam漁事紀:楠梓仙溪流域記憶蒐整特展」,讓更多人關注楠梓仙溪流域平埔大武壠族群的漁獵文物、瞭解地方經驗。

臺史博在2022年與高雄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杉林社區發展協會、木梓社區發展協會、大田社區發展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及國立旗美高級中學、高雄市立甲仙國民中學等單位合作辦理工作坊,將大武壠傳統漁具製作、植物採集及漁獵文化應用於課程。通過整理、盤點漁獵知識、漁具製作及施放過程,讓參與者親身體會在地豐富的生活經驗,並快速認識地方歷史與生活文化。

臺史博為了呈現工作坊等各項活動成果,特別辦理此展覽。展場空間對應楠梓仙溪流域豐富的水域樣態,各展區呈現本計畫在小林、日光小林、杉林及木梓社區調查的各式漁具、漁獵方式及成果。在展示內容及設計上,利用空間感加強楠梓仙溪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文及對應各聚落的漁獵文化特色,搭配流水意象造景及各式漁具,在展場便能探尋大武壠各部落的多元漁獵視角。

展覽中特別以「魚笱」作為主題,「魚笱」是大武壠族人運用湍急河道中的水位高低差,用以捕魚的工具。不僅如此,「魚笱」也會使用於祭祀儀式中作為「向笱」。藉由工作坊的舉辦,耆老帶領學員從植物的辨認與採集開始,將其加工製作成「魚笱」,並在楠梓仙溪支流中施放。讓這項傳統工具能夠實作,不僅象徵大武壠文化的重新追索,也體現出族群與水文互動的關係。

臺史博表示,本展覽強調以博物館作為平臺、連結在地,不僅要與地方團體合作、還需建立培力組織,共創符應博物館關注面向及以在地觀點為主的知識架構。此外,這次成果以國家文化記憶庫之「主題化」為核心,運用國文庫網站資源,盤點、活化素材,應用於建構在地知識,透過多元轉譯方式,發展與在地對話的空間。期待能藉由展覽與觀眾交流互動,延伸更多討論,與進一步記錄地方記憶及達成文化傳承的目的。

本次展出來自楠梓仙溪流域八個大武壠族聚落、八位漁人的漁獵智慧。(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不同部落所呈現的不同漁具細節,透露楠梓仙溪不同流域與環境互動的差異。(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戶外展區呈現大武壠族漁具於溪流使用的樣貌。(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Akam漁事紀:楠梓仙溪流域記憶蒐整特展

時間:2022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

地點:臺史博園區及湖畔教室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臺史博 高雄 生態 博物館 展覽資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駁二荷蘭藝術家拼貼近萬張「台味街拍」 呈現台灣路上觀察

【抽獎】乾隆皇是個奶茶控?清代皇帝琺瑯碗你最愛哪一個?

高美館X泰德美術館鉅獻《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5/25早鳥票搶票、6/29大師原畫開展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挑戰虛擬載體創作能量與實體想像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