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半世紀 林懷民為台灣寫出最美好的「倒影」

「雲門46年,我竟然去過那麼多地方、做了那麼多事;編了90齣戲,文章卻極稀少。」林懷民新書「激流與倒影」,收錄的25篇文章從1974年到今年,時間橫跨近半世紀。他自謙這是上下飛機、江湖匆忙、趕場隙縫中寫就的文字,引用瘂弦詩句「激流怎能為倒影造像」認為自己沒寫好。然而正是這樣「激流」般的文字,可以行雲流水、毫不刻意地為台灣這半世紀的藝文江湖,做了最美好的詮釋與見證。
透過這些文章,我們知道林懷民寫作和跳舞的緣起。初三時因為同學江春男投稿拿到稿費,林懷民也投稿「兒歌」一文到聯合副刊,一擊而中。他把稿費拿去學舞,剛好是辜雅琴舞蹈社一個月的學費,這篇文章同時開啟了他寫作和學舞的機緣。之後的聯合副刊主編、詩人瘂弦把他的小說「蟬」拿給聶華苓,促成他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在愛荷華變成「光腳跳舞的人」。
當年並非專業舞者的林懷民,為什麼敢如此大膽創立台灣首個職業舞團?透過「激流與倒影」我們知道,吳靜吉、許博允、溫隆信等知交和他一起奮戰,史惟亮、葉公超、姚一葦等前輩殷殷鼓勵並給予機會,俞大綱還在雲門舞集短暫休息時告訴林懷民「不要關門,你來,我講李義山給你調劑調劑」。
從雲門舞門的篳路藍縷,我們看到台灣劇場的一步一腳印。1973年雲門在中山堂的台北首演,因為此地平時用來開會,舞台地板打蠟相當光滑,林懷民靈機一動用無數瓶可樂洗刷,才勉強可以跳舞。西方音樂家在國父紀念館搭舞台演奏,老鼠會從鋼琴中跳出來。住在藝術館後台的老伯伯會在演出時橫越舞台,把舞者、觀眾和他自己嚇一大跳。96歲的瑪莎‧葛蘭姆在三歲的國家戲劇院演經典的「夜旅」,電腦故障兩次、舞者陷入黑暗重新再來,最後被迫結束。
林懷民也寫瑪莎‧葛蘭姆、康寧漢、鄧肯、碧娜‧鮑許。在林懷民筆下,這些已成傳奇的舞蹈大師彷彿生活在我們身邊。林懷民說,他所敬仰的舞蹈大師各個特立獨行,他們篤信、堅持,「書寫這些偶像,其實是孤獨中的自我勉勵。」
那真是一個讓現代文青欣羨不已的精彩年代。1974年瑪莎‧葛蘭姆首度訪台,林懷民為她寫下「永遠的瑪莎‧葛蘭姆」。48年後他在後記中首度透露,當時他受邀為葛蘭姆的演講即席翻譯。邀請葛蘭姆來台的張繼高在後台告訴林懷民:「杜威到中國;胡適之翻譯;泰戈爾到中國,徐志摩翻譯。今天葛蘭姆的演講由你翻譯。」一段話就將林懷民比為胡適和徐志摩,把「小林」嚇出一身冷汗。
但最讓林懷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位初識朋友留下的信,兩人在林懷民留美返國的第三天相識。他告訴林懷民,自己的客廳也曾擠滿滿腹理想的年輕人,倒茶送水之間卻發現「生命在這些話題之間荒廢了,所談論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他期許林懷民可以在問題和現實之間,「以清明的眼光、冷靜的頭腦,腳踏實地地維繫共同理想的不墜」。這封信跟著林懷民走遍天涯,信中的期許林懷民也的確做到了。
書中也有多篇悼文,如帶動台灣出版產業創新的漢聲雜誌創辦人吳美雲、引領林懷民認識京劇的俞大綱,以及將藝術家氣質傳遞給林懷民的母親。林懷民認為寫悼文像儀式「寫過了才能保住親長師友的體溫,記住他們的風範和矚咐」。
「沒寫下的事更如過眼雲煙,忘了。」林懷民在序中這樣自謙;卻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70是累積了經驗,出手最準確、創作最成熟的年紀。」如今不再趕場江湖的他,能否為自己和台灣,完成「激流」之外的另一種「倒影」?讓我們期待他的下一本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