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擁抱高科技 失原味恐四不像

國光劇團新編京劇「狐仙」舞台冒出浮空投影,代替傳統京劇用「一桌二椅」引導觀眾想像的留白美學;當代傳奇劇場打造的5G劇場「蕩寇誌之終極英雄」,真人演員必須和虛擬演員互飆演技。只是愈來愈多傳統劇團努力擁抱高科技,並視為「國際化」的必要配備,卻面臨「四不像」危機。
國光劇團近期推出的新編京劇「極西之地有個費特兒」評價兩極。這齣戲為了進軍國際,找來國際顧問針對西方觀眾品味重新打造。演出後引來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多次撰文批評,認為不是一味把創新、國際化連同科技化視為國光的京劇未來式。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隨後宣布辭去總監之職,引發戲劇界震撼。
一位劇場人直言,如今各國家級劇團為了「走到國外」、爭取預算與業績,確實會想辦法結合高科技與貼近西方美學。但「硬搭」的效果吸引不了新觀眾,也讓老觀眾退場。
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回憶,一九九○年代文建會邀歐洲策展人來台選戲到國外演出。明華園選擇讓法國策展人看露天演出的外台戲,這位法國劇場專家看完立刻下單,讓明華園成為第一個收到國外邀請的劇團。因為他們認為明華園跟當地觀眾互動熱烈,「台下隨台上一起哭、一起笑」。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說,依她經驗,西方策展人來台選戲,看上的往往是台灣獨特的美學,科技或西方美學都不是要件。 而高科技需大筆經費,經常吃掉編劇或演員預算,處理不當反而影響戲劇本質。
近年政府祭出各種補助,鼓勵劇團使用高科技「轉型」。陳勝福認為,政府立意良善,但傳統戲曲和高科技「還在磨合階段」,須小心「在過程中失掉原味」。以「狐仙」為例,使用浮空投影、4D views等技術,宣稱可將京劇以「一桌二椅」等象徵性道具透過高科技如實呈現。但辜公亮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認為,環保趨勢下「一桌二椅」以虛寫實、不必砸大錢製作道具和舞台,才是未來「綠劇場」主流。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