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想來點什麼?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14部精選電影到你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家人權博物館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改為實體/線上雙軌並行,主影展自10月22日至10月31日於Giloo紀實影音線上舉行,聚落串聯則自10月15日至11月30日至全臺各地實體放映。今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從環境、民主、教育探討生活中的人權價值,規劃【失衡星球】、【民主鏡像】、【人權現場】三大單元,精選放映國外十四部作品,其中四部作品為亞洲首映。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連續五年舉辦人權影展,嘗試「用電影來談人權議題,或者是用人權議題來分析電影」。過去影展以戲院放映為主,今年將主影展移到線上,希望能夠讓大家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有更多人來欣賞電影,「人權議題不是看電影感動就好,更重要的是要能夠討論、串流、激發更大力量」,因此今年也維持聚落串連的方式,透過文化藝術的載體,讓我們每個人一同練習面對人權這樣沈重的議題,目前已有34個單位參與。今年也是文協一百年,林獻堂先生、蔣渭水先生等所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正是為了追求臺灣文化主體性。「追求臺灣文化主體性的理念,也是在談如何平等對待權利」,所以,人權議題、平權議題,不只是一個百年的追求,更是臺灣人永遠的使命。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Mayaw Biho)認為「世界不會自己變好,世界會進步,是很多人去做批評、去挑戰現有制度。感謝前輩們的努力,讓我們有如今這麼自由的空間。」這次影展帶我們看見更多地方、全世界的人是如何在努力,給了我們很多啟發,這次看到討論到自然資源的權利,未來期待能夠看到談論原住民自決權益、自己決定臺灣的未來這樣的影片,「臺灣透過人權影展,一定會是更美好的地方」。
本屆影展選片委員之一、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表示,自己與陳俊蓉、郭敏容及黃晧傑連續第三年擔任人權影展選片工作,「這是我們在正職以外對人權議題的倡議」。今(2021)年臺灣國際人權影展所規劃的【失衡星球】單元,源自於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去(2020)年「啟發未來」的主題,而與未來的永續發展最息息相關的正是「環境」。在【民主鏡像】單元裡可以映照所處位置,民主是一個兩面刃,藉由影片思考民主如何走得更穩健。【人權現場】則著重於轉型正義跟人權教育,教育是人權館深耕的一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尊重,期待影片能成為討論的起點。
影片單元簡介
【失衡星球】單元中六部影片,探討極端氣候延伸對於環境正義的思辨與行動,《天邊殺朵雲》從沙漠造雨計畫看見科技背後,金錢、知識和權力的政治角力;《總理的移動花園》藏鏡人四處蒐集百年老樹,移植到私人花園,詩意寧靜的畫面中,彷彿能聽見斷裂的巨響;而《無畏世代》、《高談闊論》彼此照映,前者記錄青少年世代為環保奔走國際,付諸行動企圖改善氣候暖化帶來的災難,後者則是各國領袖,忽視「世界經濟論壇」本是企業分享更具社會責任之經營理念的初始,轉而為各自國家利益磋商;《瑪希瑪不妥協》、《礦工人生》引人思考開發過程中人的價值與環境改變的影響。
收錄在【民主鏡像】單元裡的五部影片,從《輿論製造公司》回溯英國跨國公關公司如何介入各國選戰;《誰讓疫情失控了》來到巴西難以收拾的COVID-19疫情現場;《毒裁夢魘》見證菲律賓緝毒政策下的濫殺;《巴西誰說了算》看見首位女性總統彈劾案中的交鋒;《市長先生的完美任期》思考如何經營一個沒有國家的城市,多元面向的影片反映出民主制度在媒體、政治、輿論交互作用下產生的影響,皆連動日常生活中隱而不顯的人權議題。
【人權現場】則收錄三部影片,《歷史不下課》、《巴赫曼老師的教室》兩部影片從真實學校教育現場,探討德國如何透過學校教育與青少年思辨二戰時期的納粹屠殺,轉型正義延續面臨的挑戰;以及以非教條式的教學,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互動中理解各自的差異,跨越語言和宗教的隔閡,發展出彼此尊重的關係;而《未來,未來》捕捉三名年輕抗爭者的經驗,從智利的社會運動、香港的民主抗爭、烏干達的環境保育,看見命運共同體對未來,對下一代想說的話。
戲院現場移至雲端,消解地域限制,通過個人裝置即可參加,是疫情下的挑戰,亦是轉機,今年影展希望喚起觀眾日常中的人權價值思辨與討論,影展序號索取方式、映後座談及聚落串聯場次資訊,歡迎持續鎖定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官網及臉書,讓我們一同將對話持續深入。
延伸短片:《市長先生的完美任期》Mayor |2021 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資訊】
線上影展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主影展
日期:2021年10月22日至10月31日
平臺:Giloo紀實影音
聚落串聯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聚落串聯
日期:2021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
地點:全臺放映場次將於影展官網及臉書公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