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 陽氣至盛當心中暑!如何安度炎夏一次看懂

迎夏至,天氣愈來愈熱,期間易出現極端高溫。圖/本報資料照片
迎夏至,天氣愈來愈熱,期間易出現極端高溫。圖/本報資料照片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循序天體運行的自然規律道法。

人活於四時之中,順應自然就是成功,違背自然就會百病迭起。所有的生活藝術都是為了達成天人合一的狀態。(編按)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四時節氣手記》。👉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孫麗翠

書名:《四時節氣手記》
作者:孫麗翠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3日

 6/20—6/22

「夏至」,在公元前七世紀的周代,中國人用土圭測日影,確定了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到地球的最北端,北半球呈現全年最長的白晝,愈往北愈長。一年中節氣的「二至—夏至冬至」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節氣,當正陽與正陰之際,夏至陽氣至極,冬至陰,二至對分上下半年。夏至因為太陽直射到達地球的最北端,直射光也穿過北回歸線,在此區,炎夏烈日。夏至期間,陽降陰升。從夏至,接續到小暑、大暑,都是容易的高發期,留意中暑症狀的出現,即早因應。記得經常補充水分

中暑的根源,來自無法穩定的心。夏日天氣悶熱,火氣容易上升,難耐易煩,容易被激怒,愈急愈躁,心跳愈快,呼吸愈淺短,體溫愈高,身體失水愈多⋯⋯。

中暑的狀態會是這樣:起初身體會發熱、皮膚變得乾燥而發紅、心跳與呼吸突然過快、聲音變得沙啞、舌頭潰瘍、眼睛發痠並乾澀脹痛、牙齦腫,這是心火燥所出現的狀況;大腸乃即時釋放水分幫忙降火,腸內水分因而短缺,就易造成便祕。情況繼續惡化時會發生熱的調節機能失效,身體體溫高升,汗卻流不出,悶在體內的濕熱造成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多器官衰竭,甚至神智開始混亂、定向力變差,以致昏迷、抽筋。

另一個中暑的原因是長時間生活在冷氣房裡,身體系統會因寒氣而萎縮,筋骨皮膚因此會漸漸失去彈性與靈活度,久而久之積寒就成疾,皮膚毛細孔會因受涼收縮封起,溫度在皮膚表面被壓抑無法以出汗散熱,肺因此受困,再傷大腸,外面皮膚表層低溫,內裡卻高熱,熱悶在體內,水分再補充不足,就會中暑。這樣的失衡,傷到了五臟六腑,引起熱衰竭。

腎臟在因為心火過強而造成失水,會引發熱衰竭的併發病,容易出現在身體下部:體氣集在腹部,造成腹脹,強迫腰椎前彎,影響頸椎,接連就頭痛。但是,靠冷氣解暑熱絕對不是調適體溫的對策,夏天理當出汗,排汗是人體遇熱時的正常機能,只要不是大汗淋漓不止,都是人體系統在幫助炎夏排熱,即使無法忍受過熱的天氣,也應時常注意室內溫度與身體的協調,時時找機會出外走一圈,感受豔陽,讓身體經驗真實自然的溫度。慢慢行動,延伸呼吸的深長,心一靜,自然不覺暑熱難耐。

夏至時節若是感到身體不適,不一定是因爲中暑,可以把手放在不舒服的地方,另一手置於心口橫隔肌上,用手心安服躁動的心,把呼吸吞吐放慢,慢慢地延長氣息進出的時間,如此可幫助身體漸漸放鬆,精氣復甦。

除了中暑,若有高血壓、血管壁硬化、血管密度不夠而缺乏彈力的現象,又水分不即時補充,很容易發生栓塞性中風、心肌梗塞;夏天血管壁因受熱膨脹,血液通路變窄,循環會很吃力。心臟因為血液循環的吃緊,使能量消耗而律動減弱;雖然如此,身體系統還是維持血液循環的功能,卻因血管壁因受熱脹,彈性不良,血量不足,就加重了心臟的負荷,結果會一直暴汗;血液回流的力量不夠,人容易虛脫;莫要衝動做激烈,會明顯影響心臟跳動,刺激血液循環加速,對韌度不夠的血管是很大的挑戰。

夏至,是脾胃修復的先期;胃弱,會缺乏食欲,胃的工作無法在炎暑時正常營運,時時會出現絞痛、嘔吐感、打嗝。脾弱,則會出現舌頭腫大,說話及吃飯時容易咬到舌頭,腹瀉。這時的確會有吃冰貪涼的欲望,或多吃寒涼的瓜果,強迫心火轉弱,這樣則更加劇胃的不適。

盡量避免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大汗淋漓會消耗身體能量,出汗要即時補充水分。另外,運動量過大,或做過於劇烈的運動,也是造成大量流汗的原因,人體出汗多了,不僅會傷陰,還會損傷陽氣。所以,夏至過後的運動,尤其是中老年人,就以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為好。運動出汗後,喝一杯淡鹽開水或綠豆水,切莫喝大量涼開水,更不能馬上用冷水沖頭、淋浴,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一時沒事,卻是冒險在賭自己健康將來的透支,後悔莫及。

切忌流汗當下立刻洗澡,可以先用乾毛巾擦乾出汗的地方,脫下濕衣服,換上另一件乾衣,稍等汗流停止後用溫水洗。

一早起床做些深呼吸運動,迎接新日新氣,讓自己一整天都永續這種一早就種下的新鮮感種子,喝杯溫水,洗潤肚腸,平靜心火。照顧肉體,同時照顧心。學著安閒地泡壺茶喝,看看烈陽透過樹梢灑下來的影子,細聽周圍的鳥聲,自己哼一首歌,喝完茶,再吃一個芒果。是要在夏天的驕陽下培養閒情逸致,無論做些什麼事都要先安定自己的心。

節氣養身

●訓練自己養成審視經脈圖表的習慣,幫助自我調理身體。

●拍膀胱經,可以幫助人體濕氣暑熱排初體外。

●中暑緊急時,當頭脹痛、頭暈、發熱、眼腫脹、上半部的顏面發紅,這些現象是因為暑熱散不出來,可拍腳後膝的「委中穴」,一直拍到「承山穴」。(見「足太陽膀胱經」。)

●按摩手:大姆指的「少商穴」、食指的「商陽穴」、中指的「中衝穴」這三點是中暑的急救穴。(見「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

●用梳子梳理身體兩側,以及背腰部,幫助管道暢通。

●記得補充水分、補充水分、補充水分。喝溫熱的水,慢慢喝,養心胃。

●長時間處在冷氣環境時,身體很多部位會受寒收縮,並且卡住,感覺不舒服。這時一感到寒氣上身就馬上喝杯熱水,站起來走動一下、轉轉腰背、揉揉耳朵、搓搓手、敲敲膝肘、拍拍背,讓本來因寒氣筋縮肌僵的情況因爲活動轉好,也能生熱,並時時注意身體的變化,維持活絡。

●夏天最好的飲料是烏梅湯、綠豆水與桑葉茶。烏梅湯的配方是:烏梅、紅棗、山楂、洛神花、黨蔘、陳皮、甘草;煮一大鍋,煮好後濾渣裝瓶放冰箱,喝前再加熱。體內濕熱的人一早起床會發現舌苔厚,只喝綠豆水就可調理,製作的方法是這樣簡單:綠豆洗完之後,泡在溫熱的水中讓葉綠素釋放出來,泡到綠豆水變成淺綠色的時候,就可濾出綠豆水,放涼後即可飲用。不需要把綠豆煮爛開,煮爛後的綠豆澱粉是偏濕的。桑葉茶的製作也是用溫熱水浸泡新鮮桑葉,湯水色轉呈淡綠色時就可以飲用了,夏天忌食口味重的食物,忌進補,晚上忌吃水果。無糖的綠豆湯、豆類、苦瓜、芹菜等可常吃。

芒種是梅雨季當季,降雨較多,等過了芒種以後,颱風就出臨。等到夏至來臨,就要開始進入颱風季。

芒種後,接著是夏至,夏耘的工作就隨著要做了;要耕耘自己的心田,一條一理,耘平過貪或過怨的、過忙或過亂的,現實世界裡所有不合理的,運用身體的覺知與意志,如一架耕耘機、耘過所有強行刺激與無感麻木的雜草,在不停重複的日出日落裡耘出平衡與新意;學著在生活裡內觀自己的生命,這就是知足能樂。

「夏」是人在驕陽之下,在教人就「下」,臣服;與「夏」同音的「嚇」,是教人敬畏大自然龐大而神妙的整體能量,生活在高科技機制的現代,人仍需降伏於自然節氣的變化,二十四節氣與人的五臟六腑,及所有的身體系統從來沒有因時空的變遷而有所變異,十二經脈的發現與應用至今日也從未過時;有限制與戒律則有敬畏與轉念,有不適則有內省,則有啟發。創造,適用於地球上全人類。身體是上天與父母賦予每個靈魂最珍貴的禮物,利用每個節氣的轉換,為我們的肉身加一層飽滿的光。

●本文摘選自有鹿文化出版之《四時節氣手記》。👉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有鹿文化 夏至 中暑 節氣 養生 夏天 運動 中醫 醫療保健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為什麼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大腦思考偏誤易導致過度樂觀制定計畫

如何處理數位遺物?一個人的線上存在,應該在過世後立即刪除嗎?

琅讀金句/退休後要做什麼呢?請務必找到屬於你的興趣

找回你的能量!削弱職場毒性、培養新感知,提升生活品質與滿足感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