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醫師談自然醫學與排毒療法,健康真正關鍵在於身心平衡

文/閻雲、鄭穎(採訪撰文)、簡漢昇(文字協力)
Q(麥田出版編輯部):
關於現今多所討論的以天然方法增強抵抗力與體內排毒的「自然醫學」,想請問閻醫師的看法。
A(閻雲醫師):
自然醫學(Naturopathy)並非現代發明,早在漢朝或羅馬帝國時期便已存在,強調透過天然方式促進身體的自我療癒力。然而,我認為自然醫學至今未能被納入正統醫學體系,主要原因有兩點:「缺乏量化標準」與「傳承不明確」。
現代西醫之所以能夠普及,是因其診斷與治療方式經過標準化與制度化,醫師可透過血液檢測、影像掃描等量化指標來確認病情,並依據明確的教學與考核體系培養醫療人才。但自然醫學中許多療法,無法以科學化的檢驗方式衡量療效,加上各種流派間缺乏統一的傳承與標準,使其難以納入現代醫學的正式體系。
儘管如此,自然醫學並非毫無價值。我認為,「多一種醫療手段未必是壞事」,自然療法可做為輔助方式,與正統醫學並行,幫助病人改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前提是要具備充足的知識與判斷力。
談到自然醫學,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排毒」。各種排毒飲食、排毒療法層出不窮,但我想提醒,排毒的本質並非將所有「毒素」趕出身體,而是維持體內的平衡,以及人與宇宙的均衡。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能夠透過肝臟、腎臟等器官自然排除代謝廢物。我們身上確實有「毒」,但也有好的東西,健康的關鍵不在於完全排除某一方,而是維持彼此的平衡。正如白天與黑夜、太陽與月亮共存於自然界,人體內的各種物質也需保持平衡。一味強調排毒,反而可能造成身體失衡,使「不毒」的東西過度累積,最終反而對健康造成傷害。
自然醫學與排毒療法的一大挑戰,在於「缺乏量化」,因此,過度追求反而容易走向極端。我曾經有個病患,他是一位癌症康復者,為了維持健康,飲食變得極為嚴謹,每餐必吃五色蔬果,不敢碰任何被認為「不健康」的食物。然而,這種過度控制反而讓他生活充滿壓力,無法真正感受到健康與快樂。
所以我認為「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不應該被排毒觀念束縛,讓身心變得更加疲憊與焦慮」。健康不只是生理層面的指標,心理的平和與生活的愉悅同樣不可忽視。
在實踐自然醫學與健康生活時,我建議應秉持「適度」與「自我管理」的原則,而非盲目追求極端的飲食與排毒方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不同,最了解自己身體的,永遠是自己。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吃甜食對健康不利,尤其對糖尿病患者更是禁忌。然而,少量適度的甜食並不會立即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像黑巧克力這類甜食,還可能帶來抗氧化與提升情緒的益處。關鍵在於自我控制,既不過度放縱,也不必過於神經質。
此外,食欲與情緒息息相關,當心情低落時,人往往更容易渴望高熱量食物。醫師認為,偶爾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並無不可,因為進食本身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影響健康的,是整體生活型態與心態的平衡。
總結來看,自然醫學與排毒療法並非全然無效,但也非萬靈丹。在缺乏量化標準的情況下,過度追求反而容易走向極端,對健康造成反效果。醫師提醒,健康的核心不在於「排毒」,而在於平衡—生理的平衡、心理的平靜,以及生活的和諧。
最終,選擇哪種醫療方式,取決於病患的個人信念與生活習慣。只要在心態與知識層面具備充分理解,並保持理性與彈性的態度,自然療法也能成為促進健康的有力工具。重要的是:「不要過猶不及,自己最清楚,做好把關就好。」
●本文摘選自麥田出版之《與癌共舞——國際傑出癌症醫師閻雲,為你解答重病背後的生命詰問;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與照護關係的療癒醫學筆記》。👉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投票抽獎】盛夏蔬食上桌!「彩色瓜果炒十錦」吸睛又開胃
📰 越想省錢反而花更多?20個希望年輕時就懂的理財祕訣
📰 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租屋小資、三明治族群如何儲蓄理財?
📰 五招幫你脫離月光族身分!省錢不是重點,而是主動察覺支出流向
📰 你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 從今天起拒絕成為卡奴!利用3條規則,學會聰明使用信用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