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見的痛苦從何而來?發現內在盲點,找回幸福人生

19世紀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對現代人的文化、心理與思維困境,更有一番獨到而精準的分析,加上他對古典文學的掌握度,致使他在一九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羅素強調,幸福是一種技能,必須不斷練習才能更為熟練。最重要的是,跳出自我沉溺的陷阱,在廣大的世界中投入熱情,才有機會踏上幸福之路。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文/伯特蘭.羅素
不快樂的源頭:自卑、自大和自戀
在上班族中,焦慮、過度專注、消化不良很常見,除了競爭之外,他們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沒有遊戲的能力,也完全漠視身邊的人。
這些不同種類的不快樂,有些是源於社會體制,有些是源於個人心理(雖然也是源自於前者)。我曾經談到,為了改變社會體制以促進整體的幸福感,必須先禁絕戰爭和經濟剝削,並拋棄殘忍又令人恐懼的教育,但這些都不是本書要討論的問題。找到能避免戰爭的制度,文明才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如果人們如此不快樂,覺得與其渾渾噩噩度日,還不如互相毀滅,那這種制度就不可能出現。如果自動化生產對貧苦的人有益,那當然有必要阻止貧窮蔓延,但如果連富人也活得很痛苦,那打造均富世界又有何用?殘忍而令人恐懼的教育是不好的,但有些教育者本身就是奴隸,自然給不出其他的教育方式。
考慮以上種種現況,就會引導到關於自我的問題:此時此地,在這個充滿懷舊的社會中,男男女女做些什麼,才能為自己找到快樂?
我會把焦點放在沒有承受外在極端壓力的人身上,也就是有足夠的收入、生活無虞,而且身體健康、能正常活動。至於天災人禍的情況,如失去所有的子女或者遭到公開羞辱等,的確有很多可討論之處,但是它們和我希望討論的事情屬於不同的範疇。我準備提供一種治療方法,以治癒文明國度中大多數人的日常苦悶,它沒有顯著的外在原因,所以更難以避免,也更加令人無法忍受。我相信這種不快樂主要是源於錯誤的世界觀、倫理觀和生活習慣,它們毀了人類天生對事物的興趣和渴望。不管是人或動物,都得透過興趣和渴望建立快樂,也更加是人類力量的組成元素。我將提出一些新方法和建議,透過它們,哪怕你只有尋常的運氣,都能獲得幸福。
而要介紹我這套哲學,最好的起點就是簡述我個人的生平。
我生來就不快樂。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聖詩是山繆.史東(Samuel John Stone)所寫的:「世界令人厭倦,負載著我的罪。」五歲時我意識到,如果能活到七十歲,那麼我才剛剛度過了人生的十四分之一而已。我感到一種漫長的苦悶在前方等著我,令我無法忍受。
年少時,我憎恨生活,並且總是徘徊於自殺的邊緣,幸好我想多學一些數學,才打消了那樣的念頭。
但現在與以前完全相反,我享受生活,而且隨著歲月流逝,我越來越快樂。首先,我發現了我最想要的東西,而且收穫越來越多。我也成功地放棄了某些欲望。以前我想求取某些無可爭辯的知識,但我現在知道那是無法實現的。
就像接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也習於反思自己的罪惡、愚蠢和缺點,並判定自己是人類中可悲的樣本。後來我逐漸學會對自己和我的缺陷漠不關心,而是開始將注意力集中於外在的事物,包括世界的現況、不同種類的知識以及我喜愛的人等。
不過,對外在事物的興趣確實會衍生出各種煩惱:擔心世界會陷入戰亂中、無法獲取某些領域的知識、好朋友們會離世等。但是這些痛苦與自我厭惡中的掙扎不同,它們不會毀滅生活的本質。只要持續不間斷,每種外在興趣都能激發行動、驅走倦怠感。
但是對自我的興趣則恰恰相反,你不會因此去從事積極而有意義的活動。你會認真寫日記、去做精神分析甚至決心成為僧侶,等到你習慣修道院的日常作息、忘記自己的靈魂後,你才會感到快樂。那你還不如去當清道夫,那也可以得到宗教性的快樂。對於自我沉溺太深、難以被治癒的可憐人來說,外部紀律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自我沉溺有很多種類,而最普遍的就是負罪者(sinner)、自戀者(narcissist)和自大者(megalomaniac)。
負罪者並非指真正的罪犯,而是指沉溺於罪惡感的人。事實上,無論「人人都會犯罪」,或是「沒有人是有罪的」,都取決於怎麼定義「罪」這個詞。
這種人總會產生自我厭惡感,而如果他信教的話,就會覺得上帝否定他的一切。他有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但與他在現實中的自我認知互相衝突。如果他早就忘了兒時母親在他耳邊的諄諄教誨,那麼他的罪惡感就會深埋在潛意識裡,只會在喝醉或者作夢時出現。
雖然如此,這種罪惡感會讓一切變得索然無味。在內心深處,他仍然臣服於兒時被灌輸的教條:說髒話是邪惡的、喝酒是邪惡的、精打細算是邪惡的,最重要的——性是邪惡的。當然,他並不會放棄這些樂趣,卻又深信它們在毒害自己、使他墮落。
他整個靈魂最渴望的樂趣,其實是母親寬容的撫慰,他曾在童年經歷過,但再也得不到了。他覺得任何事情都失去了意義,既然註定要負罪,那就乾脆深深地沉溺其中。
他墜入愛河時,會尋找如母愛般的溫柔,找到後卻不能接受,因為他心中只有母親的完美形象,所以無法對發生過性關係的女人保持尊重。在失望之下,他變得殘忍,然後又對自己的無情感到後悔,在想像中的罪惡和真實的懊悔間惡性循環。這就是浪子們冷漠表面下的心理。他們會誤入歧途,是因為沉溺於無法得到的對象(母親或者母親的化身),以及早年被灌輸的荒謬道德教條。
唯有擺脫那些信條和情感依賴的掌控,放下母親的美好形象,這些「受害者」才能開始走向幸福。
在某種意義上,自戀是罪惡感的反面,它藏在自我崇拜和渴望被崇拜的習性中。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心態,無須譴責,只有過度膨脹時,才會變成有害的偏執心理。
很多女性,尤其是上層階層的貴婦,她們感受愛的能力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某種強大的欲望,認為所有男人都應該喜歡她們。只要確定某個男人喜歡自己後,她就覺得對方再也沒有可用之處。這種心態有些男性也有,只是少見一些,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著名小說《危險關係》中的主人公。虛榮心上升到那種程度時,我們就不會再對其他人感興趣,也不會從愛情中獲得真正的滿足。
自戀者連其他的興趣也嚴重喪失。比如說,他看到傑出的畫家非常受歡迎,所以受到鼓舞去學藝術。但是對他來說,畫畫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所以相關的技巧他一點也不感興趣。事實上,除了與自身有關的事物,他什麼也不關心。最終他只得到失敗和失望;他期待被崇拜,結果卻是被嘲笑。總是在故事中把自己塑造成英雄的小說家也有一樣的心態。
不管是在哪種領域,想要有真正的成就,都需要對工作本身感興趣。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政客會墮落,是因為自戀逐漸取代了他對公眾和政策的興趣。只對自己感興趣的人並不值得崇拜,而且大眾也確實不買單。只想讓全世界崇拜自己的人不太可能成功,即使他辦到了,也不會真正感到快樂,因為人類的天性不只是關注自己。而且,就像那些被罪惡感控制的人一樣,自戀狂也是作繭自縛。對原始人來說,成為好獵人能帶來成就感,但是他們也同樣享受狩獵的樂趣。因此,虛榮心太高的話,就會毀掉活動的趣味,不可避免地,當事人就會鎮日無精打采、感到沉悶無聊。
這種情況的源頭可能是缺乏自信,而解決方法在於培養自尊心,但前提是要成功完成一些客觀上有益的事。
自大者不同於自戀者,他渴望的是權力而不是魅力;他想要令人害怕,而不是受人喜愛。許多瘋子和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都屬於這一類。權力欲和虛榮心一樣,是人類本性中的重要成分,無須排斥。但若它們過度膨脹,或是連結到薄弱的現實感,就會變成有害的心態。當事人會因此變得不開心或愚蠢(或兩者兼具)。頭戴假王冠的瘋子會覺得自己很快樂,但心智健全的人應該不會羡慕它。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亞歷山大大帝和瘋子是同一類人,儘管他天資非凡,能實現異想天開的夢想。然而,他不曾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每當他有所成就時,夢想的規模就會變大。正如他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後,就決定要成為神。他是一個幸福的人嗎?當然不是,他酗酒、脾氣暴躁、對女人冷漠又渴望封神。為了培養某種特質,而犧牲了人性中的其他特質,這種人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同樣地,若把全世界都當作成就偉大自我的祭品,下場也一樣悲慘。
通常來說,不管其心智正常與否,自大者都曾被過度羞辱。拿破崙念書時感到低人一等,因為同學們都是富有的貴族,而他卻只是拿獎學金的窮小子。法國大革命後,他允許流亡的貴族回國,而看見以前的同學向他卑躬屈膝,他感到十分滿足。多麼快樂啊!他後來想要從沙皇身上得到類似的滿足感,最後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流放聖赫勒拿島。
沒有人可以無所不能,完全被權力欲掌控的人,早晚都會遇到無法克服的挫折。誰都能意識到這一點,除非他的腦袋被某種瘋狂的思維所控制,而且若他的權力夠強大的話,還會把試著點醒他的人囚禁或處決。因此,精神分析和政治上的這兩種壓抑是密切相關的。從精神分析上來看,只要個人身上有任何一種明顯的壓抑形式,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在適當的範圍內擁有權力能增加許多幸福感,但是如果把它當作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會釀成悲劇,即使不發生在外,也會發生在內。
顯然,導致不快樂的心理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都有某些共同點:這些人在年少時的某些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在長大後對某種渴望大於其他方面,並因此設定了非常單一的人生方向。這種人非常重視成就,但對於實現的過程卻不感興趣。
今天,這種現象更加惡化、更為普遍。有些人在經歷挫敗後不再追求滿足,只想轉移注意力、忘掉原本的目標。他們變成享樂的信徒,反正只要無所作為,就可以勉強度日。酗酒就是這樣的慢性自殺行為,它只能帶來消極的快樂,讓人暫時忘掉煩惱。
自戀者和自大者都相信幸福有實現的可能,雖然他們用的方法錯了。反倒那些想方設法要麻醉自己的人,已經放棄希望,只想忘了一切。
面對這些不快樂的人,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說服他們「幸福值得去追求」。否則他們就像睡不好的人一樣,還對自己的缺點引以為傲。正如在《伊索寓言》中,有隻狐狸被陷阱夾斷尾巴後,便故意宣傳沒尾巴的好處。為了讓他們重拾幸福,我們應該告訴他們長出新尾巴的方法,這樣一來,自找苦吃的人就會變少。我不否認有人甘於墮落,但那畢竟只是極少數人而已。
因此,我假設本書的讀者都想過得更幸福、更快樂,而我是否能幫大家實現目標呢?我也不敢保證,但不管怎麼說,這種嘗試至少不會有害。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羅素的幸福哲學:從憂鬱厭世到用熱情擁抱世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想減重提升代謝,與其每天走一萬步,不如思考如何動更多!
📰 「空氣跳繩」減重又健身!沒有繩子照樣跳,宅在家好好運動
📰 中年發福別怪代謝差!名醫教你如何平小腹,遠離慢性病
📰 如何單靠「吃」誕生美肌、成功減重?三餐攝取醣、細細咀嚼
📰 「減重60kg」網紅歐娜:餓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是以前太飽換來的」
📰 飲食習慣改變就能迎戰內臟脂肪 減重須根據不同目標逐步限醣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