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喪親後的哀傷:如何從後悔、自責的痛苦情緒解脫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林維君

哀傷適應歷程中,從過去被束縛的關係中鬆綁

在喪親的哀傷適應歷程,仍活在現世的家人,思緒往往會在現在與過去之間擺盪,對照著現在的處境,懊惱過去少做了些什麼。在擺盪整合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心情,甚至是自我懷疑:

• 當時的我做錯什麼了?

• 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不會........

• 我怎麼可以有「他走了,我就能鬆一口氣」的感覺?

• 這樣的我,是真的是愛他嗎?

• 我沒有遵照他的「遺願」去做,是不是背叛?

像這樣不自覺的「事後諸葛」與自我檢討,是真實無比的自我指責,會誘發內疚、後悔、傷痛、自責的痛苦情緒,讓人夜不成眠。

書名:《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作者:林維君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22日

暨南大學社工系的蔡佩真教授提到,在失去親愛家人的日子裡,喪親者可能會有「鬆綁解放」的經驗,從習慣以對方為重心的生活中,漸漸轉移到重視自己的主體性,尤其過去如果在關係中,存在著緊繃與衝突,當家人已經不在,也就缺少強制性的束縛,不需要由那位家人的觀點看世界、看自己。

在意識到自己從過去被束縛的關係中鬆綁,初期可能會自我譴責「不守信用」、「背叛」,但如果能持續透過自我對話、與親友一同追憶逝者、在生活中嘗試新的可能性,再加以回顧感受,或是透過心理治療有意識地去對話,不斷梳理、消化、尋找意義,也能更順利地從逝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教條中解放出來。

漸漸允許自己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也為自己的人生真正承擔起責任。

當緊密生活、共組家庭的兩人,硬生生地缺了一角,活下來的人總會在「自己」與「逝者」之間擺盪許久,最終找到一個整合性的平衡點。就像這個案例故事中的先生,為自己的新行動,賦予了正面的意義,由「背叛」轉化為「她愛的是原本強壯有主見的我」,將新的信念與行動整合進自己與孩子接下來的人生。

【心之整理習作】

面對失去的練習

「哀傷是一輩子的功課」,回想過去在生命經驗中曾經遇過的重大失落,可能是家人或毛孩的離開,可能是失戀或絕交,也可能是心愛而重要的東西遺失了,或者是身體的重要器官、能力不再堪用。

選一件對你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失落事件,回想一下,從那件事發生到現在:

✺ 你的人生發生了哪些改變?

✺ 你是如何帶著這樣的失落,一路走到現在?

✺ 這個失落,現在在你心中的哪個位置?

✺ 你能認出它送給你哪些生命的禮物嗎?

如果可以,找一個跟你一起經歷過那件失落事件的人,聊聊上面這幾個提問,在對話當中有哪些新發現?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出版之《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悅知文化 心理勵志 喪親之痛 家人關係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Netflix古裝韓劇《吞金》原著小說!懸疑浪漫又禁忌的姐弟戀

不只是記憶力退化!失智症其實與「慢性發炎」、「衰弱症」高度相關

琅讀金句/人們喝酒或許只是想篩選記憶,留下值得的、忘掉沉重的

一碗麵的價格怎麼定?小至烹調食材,大至責任險保費都得算進成本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