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喪親後的哀傷:如何從後悔、自責的痛苦情緒解脫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出版之《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林維君
哀傷適應歷程中,從過去被束縛的關係中鬆綁
在喪親的哀傷適應歷程,仍活在現世的家人,思緒往往會在現在與過去之間擺盪,對照著現在的處境,懊惱過去少做了些什麼。在擺盪整合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心情,甚至是自我懷疑:
• 當時的我做錯什麼了?• 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不會........
• 我怎麼可以有「他走了,我就能鬆一口氣」的感覺?
• 這樣的我,是真的是愛他嗎?
• 我沒有遵照他的「遺願」去做,是不是背叛?
像這樣不自覺的「事後諸葛」與自我檢討,是真實無比的自我指責,會誘發內疚、後悔、傷痛、自責的痛苦情緒,讓人夜不成眠。
暨南大學社工系的蔡佩真教授提到,在失去親愛家人的日子裡,喪親者可能會有「鬆綁解放」的經驗,從習慣以對方為重心的生活中,漸漸轉移到重視自己的主體性,尤其過去如果在關係中,存在著緊繃與衝突,當家人已經不在,也就缺少強制性的束縛,不需要由那位家人的觀點看世界、看自己。
在意識到自己從過去被束縛的關係中鬆綁,初期可能會自我譴責「不守信用」、「背叛」,但如果能持續透過自我對話、與親友一同追憶逝者、在生活中嘗試新的可能性,再加以回顧感受,或是透過心理治療有意識地去對話,不斷梳理、消化、尋找意義,也能更順利地從逝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教條中解放出來。
漸漸允許自己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也為自己的人生真正承擔起責任。
當緊密生活、共組家庭的兩人,硬生生地缺了一角,活下來的人總會在「自己」與「逝者」之間擺盪許久,最終找到一個整合性的平衡點。就像這個案例故事中的先生,為自己的新行動,賦予了正面的意義,由「背叛」轉化為「她愛的是原本強壯有主見的我」,將新的信念與行動整合進自己與孩子接下來的人生。
【心之整理習作】
面對失去的練習
「哀傷是一輩子的功課」,回想過去在生命經驗中曾經遇過的重大失落,可能是家人或毛孩的離開,可能是失戀或絕交,也可能是心愛而重要的東西遺失了,或者是身體的重要器官、能力不再堪用。
選一件對你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失落事件,回想一下,從那件事發生到現在:
✺ 你的人生發生了哪些改變?✺ 你是如何帶著這樣的失落,一路走到現在?
✺ 這個失落,現在在你心中的哪個位置?
✺ 你能認出它送給你哪些生命的禮物嗎?
如果可以,找一個跟你一起經歷過那件失落事件的人,聊聊上面這幾個提問,在對話當中有哪些新發現?
●本文摘選自悅知文化出版之《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想減重提升代謝,與其每天走一萬步,不如思考如何動更多!
📰 「空氣跳繩」減重又健身!沒有繩子照樣跳,宅在家好好運動
📰 中年發福別怪代謝差!名醫教你如何平小腹,遠離慢性病
📰 如何單靠「吃」誕生美肌、成功減重?三餐攝取醣、細細咀嚼
📰 「減重60kg」網紅歐娜:餓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是以前太飽換來的」
📰 飲食習慣改變就能迎戰內臟脂肪 減重須根據不同目標逐步限醣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