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得了五十肩,該怎麼辦?選擇合適伸展復健,勿錯過治療黃金期

五十肩不僅導致生活不便、影響睡眠、肌肉萎縮,甚至可能加速腦部退化,若延誤治療,更可能引發肩部永久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疼痛與不便也影響心理壓力,破壞整理生活品質。許嘉麟醫師以專業的復健知識與臨床經驗,全面解析肩痛成因,從建議診斷肩痛原因開始,到提供明確治療建議與居家復健方法。(編按)
●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新版)》。👉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許嘉麟
我好像得了五十肩,該怎麼辦?
第一步:保持冷靜,莫驚慌
五十肩沒有想像中可怕。據統計,每一百人當中(不分年齡)只有二到五個人罹患五十肩,也就是說,您的臉書好友若有三百人,就有六到十五人是五十肩患者;若是特殊族群如糖尿病患者,比例則增加到五倍。
第二步:找專科醫師確診
要確定五十肩的方法很簡單,前往一般復健科或骨科就診即可。找專科醫師確診是為了診斷是否真的是五十肩,不是別的疾病。
「對症才能下藥」可說是治療的金科玉律,任何疾病最重要的是知道是哪一種病。同樣是肩痛舉不起來,很可能是鈣化、肌腱撕裂傷、夾擠症候群,甚至根本就不是肩部出狀況,而是頸部的問題。醫療疾病百百款,若是已經有症狀了,請醫師確診之後,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
第三步:積極治療效果最好
每種疾病都有治療黃金期,五十肩也不例外。五十肩擺著不及時處理,黏住的肩關節囊會像黏在地板上的膠帶一樣,愈久愈難分開,最後不得不用工具鏟除,但也會因此傷害地板。肩關節囊也一樣,黏愈多,所需要的處理工具就愈多、清理時間愈久,還不如剛黏住就積極處理,免得小病拖成大病。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是,周邊肌肉與肌腱會因少動而萎縮。不信你看長期臥床的人不是瘦巴巴而是鬆垮垮。肌肉萎縮不用久,七天就開始了,意思就是說,若因為肩膀一動就痛而不敢動,只要超過七天,肩部與上臂肌肉便會開始萎縮,要練回來並非易事。
所以,剛開始有症狀,盡早找醫師處理才是明智的做法!
第四步:哪種治療好?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病情也不同,醫療沒有哪個「好」,只有哪個「適合」。輕微的五十肩(只有一點卡卡,痛還好),不用到院治療,在家自行認真伸展,便能有很好的效果;中度的五十肩(有卡,某些角度很痛),可以進行物理治療,漸進式拉開關節囊,並保持日常活動度,認真復健,半年內會有改善。
嚴重的頑固型五十肩(很卡、很痛、無法睡),請盡快接受您的主治醫師提供的醫療選項,現在無論是關節鏡、關節鬆動術或肩關節囊擴張術都有相當療效,真的不需要讓五十肩影響您做其他大事。
第五步:治療後,仍需保持適度活動
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都需要肩友保持活動,因為五十肩是肩關節囊「沾黏」造成的,而五十肩的肩關節囊內會有大量的血管增生,在活動時容易出血,可用擴張術另外注入大量的擴張液稀釋血液濃度。肩友在其他治療後進行活動,多半會因為血管斷裂而感到疼痛,但若因此不積極活動,還是會產生沾黏的狀況,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
.診間小故事
阿嬤,妳為什麼不開心?眼前這位肩友被假日回來探親的三歲小孫女問倒了:「阿嬤,妳為什麼一直不開心?」童稚的聲音,小小的手,歪著頭,看著向來很疼她的阿嬤眉頭深鎖,時不時活動手臂唉聲嘆氣,早上起床也愁眉苦臉,整個人宛如烏雲罩頂。
原來這就是五十肩,痛起來真的像拿刀在刺,不知道哪時才會好,做復健也有一搭沒一搭,想睡個覺不管它,一翻身卻又壓到痛醒,怎麼可能開心得起來?
阿嬤原以為自己調適得很好,沒給家人添麻煩,其他人也沒多問什麼,沒想到被小娃兒看得真真切切。小孫女一問,阿嬤像是醍醐灌頂,覺得自己應該積極治療,便叫兒子幫忙尋找其他治療方式,輾轉來到我的肩關節整體評估門診,很快展開療程。
「小孩看得很清楚的!」她微笑點點頭,像是所有寵愛孫兒的奶奶那樣慈祥。「她下星期回來,我要對她說:『阿嬤不痛了!很開心喔!』」開朗的聲音,逗得大家都笑了。
●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新版)》。👉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想減重提升代謝,與其每天走一萬步,不如思考如何動更多!
📰 「空氣跳繩」減重又健身!沒有繩子照樣跳,宅在家好好運動
📰 中年發福別怪代謝差!名醫教你如何平小腹,遠離慢性病
📰 如何單靠「吃」誕生美肌、成功減重?三餐攝取醣、細細咀嚼
📰 「減重60kg」網紅歐娜:餓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是以前太飽換來的」
📰 飲食習慣改變就能迎戰內臟脂肪 減重須根據不同目標逐步限醣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