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他人的愛,我們重新學習與萬物保持親密的關係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人生旅途總是容易受到自我、親友、工作,乃至社群軟體陌生人的各種壓力影響,我們必須認識真正的自我、鞏固靈魂以及人際的聯繫,才足以忍受悲傷或考驗的來臨。

馬克・尼波以其精準、溫柔的文筆,引導讀者為心靈進行更新和連接的工程,為我們指引道路,激勵我們在旅途中向前。(編按)

文/馬克.尼波(Mark Nepo)

成熟的慈悲

不管我們怎麼想,用心傾聽會改變一切。——馬克.尼波

愛是一切的練習場。透過愛,我們喚醒心靈,透過我們的雙手將關懷傳遞給世界。同時,痛苦不斷打破可以打破的事物,直到我們到達堅不可摧的境地;它不斷消除那些無法持久的事物,直到我們站在永恆之上。

這兩股力量相當於精神上的離心運動與向心運動,一種是傾向於使物體遠離中心,另一種傾向於使物體靠近中心。愛通常會讓我們走向外界,而痛苦往往讓我們停在中心裹足不前,即使這麼做違背我們的意願。我們人生旅程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適應與應對這兩股力量。

我們在愛與痛苦的旅程中所獲得的洞察和智慧,可以帶來持久的轉變。我們都在這段旅程中感受到愛和痛苦帶來的雙重影響,這為我們開啟了慈悲的人生。如果對他人無動於衷,我們就無法真正感受。但只要感覺到了,就無法迴避。只要看見,就無法視而不見。雖然我們可能因為恐懼而在敞開心扉之後再次關閉,但已在我們內心打開的將永遠無法關上。

神祕主義詩人麥可.梅吉亞說:「未經歷或面對的痛苦會讓人變盲目。」當我們否認痛苦對我們存在的影響時,我們就看不見支持著我們、更深層的生命之網。雖然我們會對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然而,正如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雪萊(Shelley)所說:「沒有不相關的痛苦。」

因此,當我們透過愛與痛苦面對我們的感受時,我們就開始了對感受他人,以及與他人同感的藝術進行終生探索。

在生命的早期,我們透過與他人的共同經驗而開始修練慈悲。如果我為內心受傷而苦,那麼當我目睹你受傷時,我很容易理解你正在經歷的感受。如果你失業了,在我被資遣的時候走進我的人生,我們很容易在共同的逆境奮鬥中將心比心。如果我感到被朋友或摯愛的人背叛,而當你被背叛時我就在你身邊,我們可以很快建立一種情感連結,幫助彼此度過難關。這種基於共同經驗的慈悲是一種持續進行、不會中止的學徒訓練。

多年來,當我逐漸削弱內心和世界之間累積的隔閡時,我逐漸發現,這種形式的慈悲是那麼地珍貴而必要,它也引導我們走向更成熟的慈悲。一旦我們把心敞開,能認同或理解他人,這會進一步引導我們,為那些與我們沒有共同經驗的人感到慈悲,這是一種高貴而必要的行動。

當我遇到一個在伊拉克戰爭中擔任軍醫的人時,我第一次經歷到這種強烈的體驗。雖然我試著把自己置身於他的世界裡,但我實在無法理解他的體驗。但我覺得有必要留在他身邊,因為他需要有人傾聽他的心情。我記得和他一起坐在酒吧包廂裡,我說:「我無法想像你經歷了什麼。」他當場拍桌並回我:「對!你不能!」我尷尬地把手放在他的手上說:「你說得對。我不能。但我在這裡。」然後我們就進入了我們從未有過的坦誠對話境界。

在這方面,我們面臨一個始終存在的巨大挑戰,就是對每個傾聽的對象保持專注,並且只要深入地傾聽,尤其是當別人的痛苦讓我們感到害怕而想要退縮時。面對這種迴避心態,我們的挑戰是要超越自己的不舒服,保持專注在當下。正如神父兼人道主義者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所言:「慈悲意謂著完全沉浸在人類的處境中。」

成熟的慈悲開啟了狂野而溫柔的關係領域,在這個領域裡,無論與我們自己的經歷有多麼不同,我們可以尊重他人的經歷。成熟的慈悲不僅擴大我們與關心他人的範圍,而且編織了更大的網絡將人類整體連結在一起。最後,我們被召喚去實踐雙重的慈悲:繼續關心和我們有共同經驗的人,並把關心拓展到與我們經驗完全不同的人。每一次用心聆聽都會讓我們接觸到另一位老師。因為透過對他人的愛,我們學會並重新學習與萬物保持親密的關係。

布萊恩(Brian)是一個用心觀察的溫柔範例。他是和我一起旅行一年的團員。我們正在探索我們的內心與我們在世界上的位置。在我們上次碰面時,我問每個人這一年學到了什麼。布萊恩流著淚說,無論他如何嘗試想從過去的一年中找到學習的內容,他總是一再回想起父親幫他繫冰鞋的記憶。在他六歲的時候。早上六點三十分,黎明時分,他父親會在出發去上班前看他滑冰。

對父親現已過世的布萊恩來說,這不僅僅是他偶然的記憶。正是敞開心扉後得到的視野,讓他在這麼多年後,能夠透過他父親的眼睛看世界。於是,他以一種從未想像過的方式感受到父愛之深切。這就是他在我們相處的時光中學到的——如何用慈悲的眼光看待事物。布萊恩的內在探索撬開了他的心扉,使他能夠看到、並感受到從那時到現在的生命軌跡。透過他對父親的愛而浮現出來的情感弧線,讓他重新進入與萬物的親密關係。

書名:心靈任務
作者:馬克.尼波(Mark Nepo)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5日

教師兼社群領袖莎莉.黑爾(Sally Hare)表示:「教育的目的是消除個人與社群、內部與外部之間分離的錯覺。」這也是慈悲的目的。

從深層一點的意義來說,慈悲是一種心靈的專注,強烈地存在於各個方向,這些方向不限於人類的領域。音樂家在演奏他們的音樂時,展現了這種心靈的專注。園丁在播種與照顧植物時會全神貫注。賞鳥人在觀察並驚嘆飛鳥的奇觀時,展現了這種心靈的專注。畫家觀察光的本質並試圖在畫布上呈現出來時會全神貫注。

我認識一位老畫家,他的靈魂熱愛他所畫的光。當他全心投入地觀察光,以及它在古老的房屋和盤根錯節的樹木之間移動的所有方式時,光在他的面前就顯得更耀眼。這就是用心去看所能達到的奇妙境界。這就是自由奔放的愛所能做到的。它讓生命傾注於一切正在熱愛的事物。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愛我們的人,比陌生人更能看到我們是誰。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家、詩人、生物學家和教師比其他人更能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和學生身上看到更多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愛使事物的本質更充分地顯露出來。

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藝術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愛的能力,並透過愛讓生活離我們更近。無論你從事什麼技能、工藝或工作來表達這種愛,都無關緊要。任何努力——即使是提水或洗碗——如果被愛所激勵,都可以成為慈悲的一種形式。透過對他人的愛,我們學會並重新學習與萬物保持親密的關係。

可以思索的問題
• 在日記中,描述當你發現你與另一個人有一些共同經歷時,你對他產生了慈悲心。向這個共同經驗敞開心扉,對你以及你與這個人的關係有何影響?
• 在與朋友或所愛的人談話時,討論你對另一個與你沒有任何共同點的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刻。
• 是什麼因素讓你向這個人敞開心扉?向這個人敞開心扉對你的生活有何影響?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心靈任務:《每一天的覺醒》作者最新心靈療癒指南,找回挺過風暴,修復心靈的力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木馬文化 療癒 心靈勵志 宗教 生活休閒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嘴角失守!NETFLIX懸疑幽默新作《正念殺機》原著搶先看

你的房子能抗幾級地震?921地震前興建的房子怎麼辦?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