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三十後半即撞上職涯發展的天花板?透過兩種方法讓危機變轉機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吳軍

破解三十五歲中年危機

過去很多人會擔心遇到事業發展的天花板,也就是說在步入中年之後,自己的職業發展遇到了瓶頸,職級和收入再也無法提升了,這讓那些在此之前事業不斷發展的人倍感失落。畢竟人在習慣了越來越好的生活和職業發展之後,陡然進入停滯階段肯定會不舒服,不過,當大家看到其他同齡人都遇到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慢慢就會心安理得了。

近幾年,上述情況似乎變得更糟了。很多人在自己年富力強時就被公司以各種方式掃地出門了,情況好一點的會被公司閒置在那裡。這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貸還沒有還完的時期,很多人一下子就從陽光明媚憧憬生活的春天掉進了寒冬的冰窟中。

這種情況一開始只是個別現象,但是近年來卻越來越普遍,就連過去幾十年不斷擴張、福利待遇不斷提升的知名大企業,也就是所謂的「大廠」,也開始以各種方式「請退」那些三十多歲、有豐富工作經驗、精力依然旺盛的老員工了。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三十五歲中年危機。

為何三十五歲容易產生危機

通常,如果一個員工創造的價值大於他在公司裡享受的薪酬福利,公司是希望他留下來的,特別是沒有人員總數的限制,更沒有薪酬總額上限的企業。一家企業如果只有少數貢獻小於薪酬福利的老員工,通常也不會拿他們開刀,因為這麼做帶來的社會影響不好,省下的那點薪酬遠遠無法彌補企業在社會形象上的虧損。只有一個公司出現大量「淨績效」(收益減去支出)為負數的員工時,才需要冒著犧牲形象的風險,大規模「請退」老員工。畢竟對私營企業來說,裡子比面子更重要。

這主要是因為一大批三十多歲的人知識結構老化,他們技能的價值貶值得很厲害。一個專業人士在公司裡的競爭力或者說產出的效率基本上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總量(K),為了簡單起見,後面簡稱它們為「技能」;另一個是這些知識、技能和經驗的單位價值(V)。競爭力基本上等於這兩個因素的乘積。當然,我們這裡假設每一個人都是在盡職盡責地工作,這樣才有可比性。

技能的總量是隨工作年資增加而穩步成長的,但是它的單位價值卻是快速下降的。我通常會用下面兩個公式來近似技能Kt隨時間成長的情況,以及單位價值Vt 隨時間衰減的情況:
公式(1) Kt=K0+rt
公式(2) Vt=Vt-5/2

在公式(1)中,K0是開始工作前已有的技能,它通常就是人們走出校門時的知識,r是每年獲得的新技能速率,它和具體的人有關,有時會快一點,有時會慢一點,為了簡單起見,我們就認為它是一個恆定的常數。t是工作的時間,Kt就是工作了t年後技能的總和。從公式(1)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技能就會不斷提升,就會從新員工變成熟練工,最終成為技術專家。

在公式(2)中,Vt表示工作t年後,那些知識、技能和經驗貶值的情況,這裡我假設五年技能的價值貶值一半,也就是說五年前掌握的技能放在今天只有一半的價值。為什麼技能會貶值呢?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隨著行業的發展,一些技能不再有用了;另一方面,只要值錢的技能就會有很多人來學,掌握它的人多了,自然就不值錢了。當然有些技能貶值得較慢,有些貶值得較快,我設定五年,一方面是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另一方面,在資訊科技領域,熱門的新技術通常不超過五年就會變成大家都掌握的技術了。因此,五年的時間也可以看成是技能的半衰期。

如果一個東西的價值過一段時間就除以二,衰減是極快的,十年後就只剩當初價值的四分之一,二十年後只剩十六分之一了。當然有些行業發展得相對緩慢,比如醫學行業和法律行業,半衰期會比較長。然而哪怕是半衰期較長的行業,今天的人也不要指望在工作中不學習就能靠已有的技能工作一輩子。

最終,一個人在職場上真正的競爭力或者說做事的能力,其實是技能Kt和它們的價值Vt的乘積。我們不能光看一個人知識、技能和經驗有多少,還要看他掌握的是什麼知識和技能,放在今天是否有價值。

如果把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就可以用右邊這個曲線圖來表示一個人在不同工作時期的競爭力。在這個曲線圖中,橫坐標代表工作年限,縱坐標表示職場競爭力,其實就是Kt和Vt的乘積。原點的位置是剛出社會時的情況,這時的競爭力來自一個人在出社會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的經驗。大家不必在意原點左邊的半條曲線,它在現實中沒有意義。

圖/高寶書版提供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在正式工作之後,他的競爭力是在不斷提升的,因為他在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由於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學校所教授的有很大區別,在工作的前幾年,技能的提升非常明顯,一些新人兩三年後就能開始獨立完成很多工作了。這時,知識價值衰減的效果還沒有顯現,因此,人們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會越發展越好。

但是,此後競爭力上升的曲線就開始放緩,因為這時人的技能總量雖在增加,但每年新學到的技能在總量中的占比卻相對減少,而技能價值衰減的速度是恆定的,到了一定時期,競爭力就往下走了(在這張曲線圖中為第六年的情況)。當然如果一個行業的技能半衰期比較長,這個峰值會出現得晚一些。如果一個人能夠無限制地工作下去,最終競爭力大約相當於最後一年獲得的技能總量乘以半衰期的長度。比如,你所在行業的半衰期是五年,你最近五年獲得的技能就決定了你的競爭力。

因此,一個人在峰值過後,雖然知識、技能和經驗還在增加,但是趕不上它們價值衰減的速度,這就是很多三十五歲左右的員工,一方面認為自己依然非常努力地在學習,另一方面卻感到力不從心的原因。他們的技能水準在提升、經驗在成長是事實,但是以往累積的技能和經驗在貶值也是事實。也就是說,雖然大家在不斷地做加法,但是這個世界本身產生了一種除法的效果,抵消了加法帶來的成長。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剛從大學進入職場的前幾年進步顯得很快,而且會伴隨著職級的晉升和收入的提高,然後進步的速度會趨緩,甚至下降。

在過去,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是很快,技能保值的時間比較長,再加上經濟蓬勃發展時各個職位都有空缺,因此大家體會到的無非是在四五十歲之後遇到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自己的競爭力不再增加,還體會不到三十五歲中年危機、競爭力下降的情況。但是今天,這種情況出現了。

讓中年「危機」變「機遇」

我們從前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應對的策略無非兩種。一種是提升自己技能的成長速度,特別是在職業生涯的初期。任何年代,所謂年輕有為的一群人,都是一開始在職業發展初期以非常高的速率進步的人,他們迅速占據了一些重要職位,有條件利用槓桿更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今天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一開始找一份讓自己進步快,而不是薪酬高的工作,需要找到一個好師傅帶一帶自己。

書名:《富足:吳軍博士教你用6大底層邏輯,認清世界的運作法則,成就理想人生》
作者:吳軍
出版社:高寶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4月3日

另一種方式就是減緩自己技能貶值的速度,比如把它們的半衰期從五年延長到十年。通常,那些能夠快速入門的技能貶值得都很快。比如,很多非電腦專業的人花個半年或一年時間學會簡單的程式設計,就能從事簡單的計算機工作。

但是這些技能你學得快,比你年輕十歲的人照樣學得快。相反地,那些門檻高,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的專業技能,比如從事醫學、法律或資訊科技中半導體設計所需要的技能,就比較複雜,需要長期專業訓練和從事一線工作才能熟練掌握,它們貶值就比較慢。當然,在這些行業中,達到峰值需要的時間也很長。

我們都知道甘蔗不會兩頭甜的道理。我們不能指望做一項工作不需要花太多努力,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功成名就,然後還能永遠持續下去。

任何人都不得不做一個選擇,就是在工作的前幾年過得輕鬆、晉升快,還是一開始過幾年苦日子,等到中年之後才開始收穫經驗和知識所帶來的紅利。

●本文摘自之《富足:吳軍博士教你用6大底層邏輯,認清世界的運作法則,成就理想人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高寶書版出版 商業財經 上班族 工作職場 成功法 職涯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嘴角失守!NETFLIX懸疑幽默新作《正念殺機》原著搶先看

你的房子能抗幾級地震?921地震前興建的房子怎麼辦?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