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觀察力,未必有應對力! 育兒前先讀懂孩子的內心4需求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李家雯(海蒂)

孩子是最好的觀察者,最差的詮釋者

我家兒子屬於觸覺敏感的孩子,當他還小的時候,每次只要碰到他的後頸、後腦勺,他就會大喊不舒服。因此,每次幫他洗頭都像是在打仗一樣,很難好好完成。還記得在他大概四歲的某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那天我在外地講課, 站了一整天又馬不停蹄坐高鐵殺回臺北。回到家其實已經沒剩多少體力,但還是得強打起精神,繼續完成這天最後幾小時屬於「媽媽角色」的工作。

毫無例外地, 那晚在幫他洗頭時, 他依然也是「 我一邊洗, 他一邊動」,而且還越扭越大力。起先我耐著性子,只是不斷念著:「站好! 站好!」但這小鬼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平時講個一兩次就會配合的他,那天無論如何都講不聽。而且我越講,他越是嘻皮笑臉,笑得更開心,也越扭越大力,最後還濺得我滿身都是水花。

整天下來,體力、耐力都已經到臨界點的我氣壞了,立刻關起水,對著他大吼:「媽媽在生氣你看不出來嗎?」沒想到,這個不識相的小孩還用一臉欠扁的表情對我說:「知道啊!」

「啪!」的一聲, 腦中的理智線斷了,我變得更生氣,吼得更大聲:「 知道還不站好? 一直亂動我怎麼幫你洗?」

沒想到,那張原本在我面嘻嘻哈哈的小臉,突然表情一變,怯怯地說:「就是因為你很生氣,我才想要逗你笑啊!」

腦中「哐噹」一聲,我站在原地,宛如被當頭棒喝。一股愧疚自責感湧上心頭,原來,我誤會孩子了。他不是明知我在生氣還故意惹我,相反地,他的「調皮搗蛋」其實是出自於他柔軟體貼的善意。而我卻在還沒有足夠理解他之前,就氣呼呼地痛罵。

阿德勒曾說:「孩子都是最佳的觀察者,卻也是最差的詮釋者。」因為他們總用不夠成熟、相對侷限的大腦在與世界互動。孩子往往有良好的觀察能力,卻未必有完善的應對能力,無法用成熟的處理機制與策略,來表達他心裡真正想要呈現的。而阿德勒也說:「要理解孩子,就得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聽,用他的心去感受。」如此一來, 我們才有可能避免誤會孩子的內在真實意圖如同當年的我所犯的錯誤。

認識孩子心中的渴望:重要4C

究竟孩子心裡想要什麼?

在前面有提過,阿德勒認為人們生活在世上,都想獲得群體裡的「歸屬感與重要性」, 而身為人, 也都會有渴望力爭向上、期待自己變得更好的內在動力。於是,近代阿德勒學者貝蒂.盧.貝特納(Betty Lou Bettner)依照這樣的概念,發展出稱為「重要4C」或「關鍵4C」(Crucial Cs)的核心信念, 認為若要培育孩子身心健康的人格發展,就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與他人有安全穩健的人際關係。只要他們能在生活當中照顧自己與他人,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被看重的,也就願意為他人貢獻能力。同時,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也能產生足夠的勇氣去面對。

根據她所提出的脈絡,我們能以這四個由C開頭的的英文單字,來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

⚫ 追求連結感(be Connected)

⚫ 追求能力感(be Capable)

⚫ 追求重要性與價值(be Counted)

⚫ 擁有勇氣(have Courage)

若說人們的行為都藉由邁向4C的需求,在潛意識下指引人生道路,恐怕也不為過。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你觀察過孩子的自由遊戲(Free Play)嗎?不論是想像出一個虛構世界的幻想遊戲(Imaginary Play),例如,扮家家酒、官兵抓強盜等,全都充滿了4C的意涵。

千萬別小看這些遊戲的重要性,透過孩子腦內的想像,他們能與環境連結(be Connected)。接著,藉由他們對環境的評估, 以及發揮已經具備的技能, 能夠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對自身可為與不可為之事有所掌握(be Capable)。而在追逐遊戲或幻想遊戲裡,孩子們因為創造出以自己為主角的世界,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be Counted)。最後,透過經歷「想像」或「真實」的困難情境並努力克服,而建立勇氣(Courage)。

書名:《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作者:李家雯(海蒂)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19日

不只是孩子,其實大人也會在生活中、工作與人際關係裡,追求這4C的滿足,但汲汲營營的我們卻未必清楚。而內在渴望的追求,都是潛意識下發生的,因此,一旦生活中無法獲得正向的內在滿足,為了填補需求,行為就會偏向負向路徑去了。

孩子那些會引發父母困擾的各種負向行為,其實也只是包覆著內在深層渴望的一層外衣。

教養是合作,父母能做到與孩子合作的第一個關鍵,是學習讀懂孩子的困境。明白其需求後給予恰當的引導與滿足,才有機會對症下藥。畢竟,大人與小孩有個先決條件上的不同,即是:大人的大腦運作形式,理應比孩子成熟吧! 當孩子用不成熟的方式、負向的路徑來滿足4C時,大人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建立健康的引導路徑,來滿足其內在渴望。

●本文摘自出版之新書《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悅知文化 親子教育 親子教養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溝通要從對方立場切入傾聽 認識5種常見說話情境

最近地震頻繁,當時十四世紀的人們如何在天災人禍中倖存?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咖啡界Apple」藍瓶咖啡如何從實體店跨進電商?維持殷勤待客為第一準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