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禮與伊莉莎白——敬虔奉獻一生的宣教師夫婦

書名:《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作者:巴克禮(Thomas Barclay)、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 
校註:阮宗興
譯者:張洵宜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16日
書名:《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作者:巴克禮(Thomas Barclay)、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
校註:阮宗興
譯者:張洵宜
出版社:前衛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16日

文╱王昭文

台灣教會很尊崇把福音傳到這裡的外國宣教師,經常訴說他們的故事,鼓勵信徒效法他們的精神。其中,英國長老教會派駐台灣的第五位宣教師巴克禮,是很受看重的一位。他經歷了日清戰爭後台灣政權轉移的過程,在日軍即將佔領台南之際,他和另一位宣教師宋忠堅,受台南紳商之託,擔任和平使者前往日軍駐地,避免了台南可能遭遇屠城的命運,因此而被稱為「拯救一城者」,在台灣上留名。但他身為宣教師,最重要的使命是幫助台灣教會扎根。

巴克禮1875年抵達台灣,為起步才十年的台灣教會建立神學校(大學),訓練本地傳道人,自然科學、世界史地和聖經神學並重;又為了教育信徒盡快能夠閱讀聖經,推廣「我手寫我口」的白話字,創辦聚珍堂出版社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名《台灣教會公報》),晚年又增補《廈英大辭典》,並完成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在台灣工作六十年,埋骨於台南,大半生陪伴台灣教會成長、茁壯。從照片上看,他是嚴肅的牧師、教師;從遺留睡袍膝蓋部位的補丁,得知他的敬虔;十六歲開始每年簽名的〈獻身文〉,知其奉獻的心志。

巴克禮初到台灣是二十六歲青年,1891年四十二歲才回英國和蘇格蘭的護理師伊莉莎白.透納結婚。婚後,伊莉莎白以自己在護理工作上的專長投入宣教工作,但並未有女宣教師職位,而是以巴牧師娘身分工作,有個台灣名字「巴以利」。她和巴牧師一起,每年在〈獻身文〉上簽名,顯示兩人對信仰和宣教工作有共同的認識,既是夫妻也是同工。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是由她開始帶領聚會而後成立的,日本的隨軍牧師細川瀏也受過她的幫助。很可惜巴以利牧師娘1909年因病去世,至今台灣教會仍懷念她。

巴克禮宣教師(圖∕前衛出版社提供)

2013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到英國參訪,遇到格拉斯哥大教堂牧師Dr. Laurence Whitley(懷特理),攀談得知他的外祖母是巴牧師娘的外甥女。他們家族流傳這樣的記憶:1909年巴以利回英國醫治腦疾,病體未大癒,卻堅持回台灣工作,在乘火車跨越歐亞大陸的艱苦路程中再度病倒,死在旅程上,「不得不葬在鐵路邊」。照巴克禮牧師記載,巴牧師娘是在上海的醫院去世,葬在當地外國人墓園。但家人對她在旅途中去世且葬在陌生之處的悲傷遺憾,因為誤解而顯得更為深重。台灣信徒也為巴牧師娘未能歸葬台灣而感到難過,這樣的掛心,促成了這次《福爾摩沙的呼召》的出版。我們無法找到她的墓,但她在台灣所做的一切不會被遺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樂見巴以利當年為英國少年少女所寫的小冊子翻譯出版,和巴克禮牧師的著作放在一起,像當年他們一起在〈獻身文〉上簽名。

《福爾摩沙的呼召》呈現早期英國宣教師的原汁原味,有些內容用現在的眼光看會覺得不是很能接受,但這類歷史文獻原本就需要放在當時的脈絡中了解,知道這些觀念是在甚麼樣的背景中產生,又如何在一波波思潮影響下逐步變遷到現在。出版這歷史文獻,就是要誠實面對教會歷史,讓受尊崇的宣教師能以更立體、更真實的形象出現。我們所做的工,若符合上主旨義,願上主堅立。

●本文摘自《福爾摩沙的呼召:巴克禮牧師夫婦文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前衛出版 歷史 社會人文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對抗國軍、歷經「被自首」...紀錄紛亂局勢下奮力活著的人們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歷史大對決,誰說的才是事實?中美關係該如何轉變並且修復

從《如蝶翩翩》觀察龐大粉絲基礎 如何帶動改編韓劇討論度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