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時光】台上艷光四射,戲裡芳華流傳:追憶 梅艷芳

(圖/取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圖/取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如果有一日,我離開了舞台,

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個人?

我只希望,大家在某一晚抬頭望向天空,

看見其中一顆星星時,

會想起曾經有個很熟悉的名字,

一個曾經為你們帶來一點歡樂的人,

她的名字叫梅艷芳。


── 1995 年4 月《一個美麗的迴響

文/李展鵬

她之所以被稱為「香港的女兒」,就是因為她的人生、她的成就、她的精神,代表了這個城市。

我是七十後,二十多年來一直以歌迷影迷的距離看梅艷芳,自問對於偶像的一切知之甚詳。然而,在過去一年裡,我卻撿拾了好些以往無緣看到、無從得知的碎片:原來她自己改過《孤身走我路》的歌詞,原來許冠文當年是這樣指導她演出的,原來《心仍是冷》的合唱版是有特別理由的,原來梅艷芳早在二十年前已關注香港藝人在內地市場的生存,原來《似水流年》的副歌是黎小田寫的,原來台灣金馬獎救了《胭脂扣》這部電影……這些內容不只讓我們走近梅艷芳的演藝人生,也讓我們看到香港歌影界一群響噹噹的人物當年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寫下香港流行文化的光輝一頁。

一九八七至一九八八年百變梅艷芳再展光華演唱會。(圖/取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更動人的,還數書中眾人眼中的梅艷芳真性情:她教倫永亮化妝卸妝,她會為了電影拍攝現場的小員工出頭,她會捨棄名貴轎車而跟工作人員一起坐旅遊巴,她曾因為一個只有一面之緣的歌迷去世而唸經,她在病入膏肓的時候竟記掛著別人的病況,她在社會有大事發生時第一時間行動。劉天蘭說她有big heart,從這本書可知,她的一顆big heart是在演藝上追求卓越,在愛情上無怨無悔,在友情上不求回報,在社會上無私奉獻,她對人、對世界始終懷有一份大愛。

香港曾經出過不少巨星,但不是所有巨星都留下一種精神。細讀梅艷芳的故事,你會發現「梅艷芳精神」是怎樣一回事。這種精神,是專業態度,是對公義的執著,是對朋友的愛護,是對世界的慈悲。她的故事展示了香港這城市的某些良好特質:兼容並蓄、大膽創新、精益求精、熱心公益、是非分明。

舞台豐富了我的一生。

其實,我是個自卑感很重的人,

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拾回一點自信。


── 1991-1992 年《告別舞台演唱會》

在那些整理稿件的深夜裡,我時而思潮起伏,時而眼睛濕潤。我欣賞梅艷芳廿多年,但原來她還有那麼多動人故事與美好特質,是我以往不知道,或只是略知一二的。重訪過去,我的記憶更加豐盈。然後,我從她身上看到那個曾經精彩的香港,那個迸發過許多火花的香港。一個人,反映了一座城市。

書名:《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
作者:李展鵬、卓男
出版社:三聯書店(聯合電子)

陶傑曾撰文《記憶是一種權力》,他說:「一個社會,自動失憶,是自己放棄了做人的權利。」他強調,拒絕失憶,了解歷史,世界的進步才有可能,否則我們只會淪為奴隸。陶傑的觀點,正正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緩慢》的主題:「我們這個時代被遺忘的渴望纏繞,為了滿足這個渴望,它獻身於速度的魔鬼。」

在今天這個浮光掠影的互聯網時代,社會講求「潮」與「In」,資訊更新的速度史無前例地快,我們遺忘的速度也是如此。當每天資訊如此氾濫,當男神女神貨如輪轉,我們何必在乎什麼經典?何必嘮嘮叨叨地叫新一代回望過去?但願梅艷芳的故事可以令我們稍稍放慢腳步,看看香港來時路,看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脈絡。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

●本文摘自三聯書店出版《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一 重訪梅姐,重訪香港〉。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琅琅時光 梅艷芳 演唱會 閱讀藝文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漫步青島老城區:探訪上世紀的文藝書店、民宿及咖啡館

搭火車遍遊新疆!開箱「西域幸福號」與消逝的歷史景點

近半世紀清爽不敗的口味──5大必點經典越南風味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