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工會制度當靠山,讓瑞典工友阿伯摔門也不怕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吳媛媛

在瑞典生活越久,越常發現自己置身各種自治會議當中。工會、幼稚園的家長自治會、住宅居民自治會……等,每月、隔月的會議安排,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韻律。這些會議關乎每個人生活的大小事,時而帶著隨性詼諧,但是基調卻是無比認真。

基於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安排,每個人涉入各種自治組織的積極程度都不一樣,但只要願意,都能輕易加入或退出。大人物們在天邊做重大決定時,小人物們也認真參與生活周遭的自治組織,去影響切身環境,追求切身利益,這是我在瑞典看到的民主社會完整構圖。

瑞典的工會普及率接近七十%,教師、公務員更幾乎人人都是工會的一員。幾年前,我成為任教大學的工會代表之一,剛被選上成為代表,我就收到瑞典高教工會寄來的工會代表線上教育課程,深入簡出地介紹了瑞典工會的組織和程序。從第一課開始,「MBL」這三個字母就不斷出現。

「MBL」(Medbestämmandelage)中文的翻譯是共同決策法(Co-determination Act),是保障瑞典職員和管理階層有共同決策權的法條,上所有的重大改變,從新上司的面試僱用到經營、庶務面的變動,決策層都必須先回應工會的質疑,才能下決定。這個程序和瑞典工會文化有很深的淵源,甚至成了瑞典語中的一個常用動詞,例如:「這項人事變動MBL了嗎?」

工友阿北,居然摔副館長的門?

問問身邊已經退休的瑞典親友,每個人在大半輩子的職涯中,無論是從一般職員或管理職的角度,多少都對MBL有一些切身經歷。我的婆婆自圖書系畢業後,從地方圖書館館員做起,到成為一省的圖書館長,歷經中高階管理職位,她一直很涉入工會事務,也意識到自己和工會的互動關係不斷在變化。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她剛升上省立圖書館的副館長時,要負責省內正在新建的兩間小圖書館,每天都被一籮筐的決定和執行追著跑。某天,維護圖書館環境的單位負責人,也就是台灣俗稱的工友阿北來到她的辦公室,氣急敗壞地說:「新圖書館的地板是你決定的嗎?你為什麼沒有MBL?」

我婆婆這才想到,前幾天她在匆忙中選了新圖書館的地板。因為她希望圖書館看起來更有朝氣,所以選了明亮的白色。沒想到工友拍桌子大罵:「你懂什麼?你知道這種顏色和材質的地板有多難清理維護嗎?到時我們團隊多付出的工作時間,請圖書館買單!還有下次如果你不確實MBL,我保證讓你被炒魷魚!」

借鏡瑞典,反思符合台灣的工會模式

目前台灣的工會覆蓋率是七%左右。雖然近年來有穩定成長,但仍屬於勞權意識較貧瘠的土地。要如何灌溉這片土地,讓意識和制度發芽,是台灣眼前的一大課題。

除了讓意識在本土發芽之外,借鏡海外制度時也必須格外小心。勞工組織營運的方式和政黨、政府的關係千變萬化,各國風貌都不盡相同。比方說瑞典的MBL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必須仰賴像瑞典如此強大的工會規模,否則只會淪為形式,因此大多國家其實都不採取瑞典的做法,而偏向直接以勞工法條規範企業,工會活動重心則放在遊說立法機制,以及確保執法力度。

瑞典制度不一定完全適合台灣,台灣人卻能從瑞典式的思考和修辭中獲得許多激盪。試想,今天如果是台灣的工友阿北跑去主管辦公室理直氣壯地大罵主管,然後摔門離開,故事情節會怎麼走?

「你不想擦地板,還有很多人想來擦!」我想,主管馬上就會讓他捲鋪蓋走人吧。然而劇情一定要這樣演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團結很重要,但絕不美好

書名:《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
作者:吳媛媛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5日

瑞典工友敢摔主管的門,是因為他有工會給他撐腰。一根筷子折得斷,一把筷子折不斷,團結力量大的故事,總是那麼感人美好。勞工要團結,是因為除了團結我們實在沒別的選擇。團結也代表著龐雜的利益和意見都彙聚一堂,可以想見能消磨多少資源和耐性。

在組織裡要協調所有人的想法絕非易事,有些人說話叨叨絮絮,有些人想法偏激,有些人缺乏理性。在會議上必須耐著性子聆聽,隨時做好妥協的準備,與會者吵得臉紅脖子粗的情況也很常見。但是我發現大多瑞典人還是能往後退一步,從體制全貌去看待各種磨合。我婆婆和工友之間的爭吵是基於他們各自代表的兩個層級,並不關乎個人。

●本文摘自 出版之《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天下雜誌 社會人文 職場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最近地震頻繁,當時十四世紀的人們如何在天災人禍中倖存?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咖啡界Apple」藍瓶咖啡如何從實體店跨進電商?維持殷勤待客為第一準則

清醒身體卻動不了 被鬼壓床?醫師教你如何自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