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總統的親戚》一覽台灣統治階級與權貴家族的臍帶和裙帶關係

(圖/麥田出版提供)
(圖/麥田出版提供)

文/南方朔(作家、資深媒體人)

  劍橋大學的社會學者隆希曼(W.G. Runciman)說過:「社會被層級化而成為三種不同的向度:階級、身分、以及權力,這在學術文獻裡早已為人熟知。然而,只在很少的時候,人們才明顯的將它做為經驗研究的架構。」

  隆希曼教授有感而發,確屬一言中的。階級、身分、權力,這些都是搭建社會的實體成分,也是每一個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和網路。階級、身分、權力的差異是一切不平等和差別待遇的終極原因。有些人天生就是藍血動物,他們出身統治階級,具有獨特的身分與權力,他們政商兩棲,最頂峰的則是馬克思筆下的「金融貴族」以及核心的政治要員,他們端坐在權力的峰頂,掌控著芸芸眾生。然而,藍血動物的存在儘管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就能感知的成分,但非常奇怪的是,主流的學術界卻總是故意忽視它的存在,甚至還刻意地將階級、身分、權力等範疇故意模糊化。而就在這個模糊化的過程中,我們對政治、經濟、財政、社會的一切理解也就失去了準頭─階級、身分、權力乃是最基本且具體的範疇,只有掌握這些基本的實體關係,那些紛紛雜雜的上層現象才可能被提綱挈領地鑲嵌和定位。

  一個和我們不同的統治階級的確是每一個社會裡都存在著的實體。統治階級有著共同的公約數:

  (一)、統治階級乃是「跨代遺傳」的政經複合體,因而它們以「豪門」、「世家」的型態而留存著。生為統治階級者恆為統治階級,生而不是統治階級者,除了極少的例外,窮極一生的打拚努力,也仍然只能在它的大門口張望。

  (二)、統治階級具有高度自我認同與自我優越的階級性與封閉性。因此,族群的「內婚制」遂成了這個階級不待言宣即自明的規則。「階級性─血統純正」的內婚是階級內的宗教性準則,因而意圖理解這個階級,它們的族群內通婚的家系繁衍史遂成了必要的準備工作。

  (三)、統治階級的「階級形成」過程裡,當它的內婚制行之久遠,整個階級即趨向於「結晶化」與「團塊化」。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結成一個大團塊,每個人都是任何一個人的親戚。他們在自己的俱樂部和高爾夫球場打混社交,他們在自己的圈子公司領高於常人許多倍的薪水,自己人總比別人有更大的從政當官機會。統治階級的政商一體,尤其是掌控了金融財政之權,乃是他們長保利益的關鍵。

  (四)、統治階級藉著政商一體、族群內婚、跨代遺傳等而凝聚,這些都不具「正當性」,因此,所有的統治階級都本能地學習到「購買正當性」的方式─那就是藉著昂貴的文化藝術消費而註解他們的「高貴性」(Nobility)。統治階級的財富靠關係和掠奪,他們的身分則靠藝術品、古董、高爾夫球等「搶眼的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所製造的「品味」所支撐。

  統治階級長在,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即是英王喬治五世於一九三五年的喪禮。喬治五世的時代,整個歐洲的封建王室皇族制度已先後持續了二、三百年之久,漫長時間的族群內婚,喬治五世可謂集其大成,全歐洲各國的王室貴族都和英王室有親戚關係。因而喬治五世遂有「全歐洲的舅舅」之稱號。美國的小羅斯福總統親往喪禮,在蜿蜒數公里的出殯行列裡,他的座車排在相當後頭,歐洲各國君主和著名公卿都以親友身分排在前面。喬治五世的出殯場面,讓小羅斯福總統見識了歐洲統治階級的龐大,在歎為觀止之餘,也不得不自慚形穢起來。

  全球的統治階級裡,英國不只是「全歐洲的舅舅」而已。英國的統治階級也是最明顯且最有權力的一國。英國統治階級在一八七○年時,大約七千家人即掌控了全英土地的五分之四。他們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鄉紳,約為六千家,每家平均擁有的土地在一千至一萬英畝之間。第二層則是七五○家擁有世襲爵位的貴族,他們的土地在一至三萬英畝之間,由於土地收入可觀,他們都不住采邑之內,而是將田產委由管家總管,而自己則長年在倫敦當寓公。第三層則由大約二五○個家族所組成,他們擁有三萬英畝以上土地和世襲爵位,乃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均屬王孫貴胄。第一層的鄉紳建構起了英國統治階級的地方基礎;另外兩層則是英國的中央上層階級,他們是王室的扈從,是貴族院的議員,金融銀行機構的當家,以及軍隊將領和海外殖民總督的預備人選。他們嚴格的族群內通婚、政商軍三棲,是現代貴族統治階級最嚴格的社會。英國的貴族統治階級到了今日已不再像以往那麼搶眼,但若就實質而言,他們仍然還是存在著,在關鍵部門裡也依然擁有巨大的操控權力。

  英國的統治階級,他們的階級、身分以及財富和權力等能夠相互配合,凡屬貴族必為鉅富,也必為黨政軍財領域裡的要員,他們連講話的語調都和平民階級不同。與英國相比,其他的歐洲貴族統治階級就散漫多了─它們有貴族統治階級,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大群不在統治階級內的貴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貴族統治階級占有的土地有限,由於缺乏土地財富的支撐,許多貴族統治階級一旦失去政治權力就難免沒落而讓位給其他的統治階級成員。

  二是它們的貴族身分給的過分浮濫,以至於大量無田產的貴族遂告出現。一八○○年普魯士的世襲貴族多達二萬家;一八五八年俄羅斯的貴族家庭有六十萬之多;一九一四年奧匈帝國的世襲貴族多達廿五萬;一九○六年,義大利的世襲貴族有一萬二千家。不屬統治階級的貴族因而也就模糊掉了這些國家的階級界線。

  古老的歐洲存在著龐大的貴族統治階級,這種階級制度一直延續到今,縱使現在已是民主時代,貴族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的支配力已漸衰退,然而核心的財權與經濟權,卻始終由貴族統治階級所掌握。

  貴族階級不是那麼容易沒落的。當一個上層階級形成並在漫長的時間藉著生殖器關係而凝聚,而同時又被共同的金錢利益等所捆綁,它就有了具備著「自我保存」和「自我維繫」潛力的特性。舉例而言,十八世紀的歐洲動亂,各國王室及統治階級即相互支援而結成保守同盟關係,為大家共同的利益而戰,想要理解那段時間的歐洲史,各國貴族統治階級是一個核心指標。再例如,瑞士的銀行保密制度,它的發生其實也就是為貴族統治階級搬移挪動財富的方便而設;「階級」是一種身分與權力結合而成的利益命運共同體,它不僅是客觀的存在,甚至是具有清楚的意識之「自為存在」(Being-for-itself)。

  古老的歐洲有古老的統治階級,它從中古封建時代一脈相連,許多統治的貴族世家至今猶存。也正因此,在歐洲有關這些統治階級的研究頗為盛行,研究他們族譜的,研究其家系的紋章,以及相互通婚的,儘管主流的學術界已被收買馴化而無所措意,但在民間著作裡卻頗熱中,曾見過英國作家安德魯.巴羅(Andrew Barrow)所編的《豪門閒人閒語手冊》(The Gossip Family Handbook)裡的英國家系通婚表,那真是個不可思議的豪門親屬網路,英國皇室一路牽到美國的豪門、埃及的王室以及伊朗的皇家。統治階級有其世界性的基礎!

  歐洲的統治階級是個超穩定結構,至於美國,它雖然沒有歐洲的那種貴族世襲制,但一個超穩定的實質貴族統治階級卻以另一種方式更強固的存續著。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教授伯特倫.克羅士(Bertram Gross)在《和善的法西斯》(Friendly Fascism)這本著作裡做過估計,真正主控美國的豪門巨室大約是四至六千家人,這些人掌控了大公司和大媒體,他們掌握的財權可以收編政黨政客和將軍,它是個比歐洲更嚴密的「金—經—政—軍—學」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下,「高幹網」(Chief Executive Network)在每個領域自由串走,今天還是國防部長的人,一離開職位,就可以到大軍火公司擔任總裁顧問之類的職務。超級財團財富集中已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美國一百大企業即占了工業資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十大銀行獨占銀行資產的三分之二以上;十八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占保險資產的三分之二;十二所私立名校即獲得全美教育捐贈資源的一半以上,華爾街和華盛頓廿八家大型律師事務所掌握了美國一切法律發展。美國大企業領導層出身哈佛者五、一六五人,出身紐約大學者二、五二二人,出自耶魯者一、九四一人等。美國統治階級的嚴密程度勝於歐陸,它是資產階級的樂園,豪門巨室有如隱形君皇般坐在權力峰頂,他們的住宅區以私人道路和外面的公路相連,他們的生活世界外人無從窺探,他們搭乘自己的私人噴射機或直升機,有私人護院、私人俱樂部,他們是命運共同體,民主政治不能改變這樣的結構,反而是大眾在被操控下,藉民主政治來為這個統治階級蓋章認可。美國統治階級的政商勾結在美國批判派的學界裡曾不斷被拿出來討論,然而,它們也不能改變什麼。美國的統治階級,讓人不由得想起文豪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在《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裡的一段話:

我不能寬恕他,也不能同他做朋友,但是我可以看出來他所做的事,在他自己眼中,是完全有理的。這件事從頭到尾很粗心、很亂。湯姆和戴西,他們這班人都是粗心的─他們砸碎了東西,撞死了人,然後縮回他們自己的錢堆或者他們臭味相投的朋友當中,彼此漫不經心,丟下來的爛污讓別人去收拾。

  或許今日美國的困境就是這班統治階級丟下來的爛污─在過去半個世紀裡,藉著預算赤字,他們的財富比平常速度更為加快的累積,他們富了,而美國人以及後代的美國人則更窮了。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自己也算是統治階級之一,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我同意,人群之中有一種是自然的貴族,其基礎即是美德和才幹。在以前,體力乃是貴族的要件,但自從槍砲被發明之後,體力的強弱已不重要,而優美、幽默、溫文儒雅和其他品質的比重則日增。此外,尚有一種是人為的貴族,他們沒有美德和才能,靠的是財富和家世。我認為自然貴族乃是自然給人的珍貴禮物,他們可堪做為社會的指導並受到信託,至於人為的貴族則是政府的不幸成分,在政府裡不應將他們晉陞。」如果根據傑佛遜的標準,那麼或許可以說,今日的統治階級都是「人為貴族」,他們有家世和財富,但卻少了美德和才能,除了藉政商勾結而圖利外,就再無其他。

  西方有統治階級,東方亦然。以日本為例,戰前的皇室皇族乃是實質的統治階級,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公布的「華族令」,華族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爵,計公爵十一家、侯爵廿四家、伯爵廿七家、子爵三二四家、男爵七十四家。這種華族制度的建立,基本上乃是延續著德川時代的特權秩序而來,第一,藉著華族制度的建立,一個做為皇室屏藩的上流統治階級遂告出現並穩定化;第二,華族制度被確定且體制化,就等於給予舊的特權階級重新生長的機會,他們擁有一個體系裡最無法購買到的「身分」,即可憑藉這種身分而與新興的財經以及軍事豪門通婚,從而延長它們的舊勢力並籠絡收編新勢力,而形成「新舊同盟」。

  不過,自從日本戰敗,駐日美軍於昭和廿一年(一九四六)相繼廢華族,實施剝奪皇族及華族特權的新財產稅,日本的舊華族制度即告解體。不過,自一九六○年代後日本經濟逐漸復興,舊華族卻又告抬頭,就以稍早前的日本首相細川護熙為例,即為舊華族五攝之一的近衛文麿這一系的後裔。財閥政客與舊華族通婚,在日本仍是上流社會的要事。貴族階級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念,又潛藏著「自我優越性」的意義,在人人爭著要在社會階梯上攀爬,藉著攀爬以證明自己優於他人的時代,貴族的存在讓這些攀爬的人有了嚮往的目標,貴族階級是不會那麼快沒落的。

  至於台灣,當然也有統治階級這種藍血動物,只是,這種階級的存在以前被我們刻意或非故意地疏忽了:

  (一)、以往,台灣缺乏基本的言論自由,在威權政治下,官僚政客與資本家階級均採取了較低的姿態,他們的活動隱晦,大半在檯面下運作,這個階級的存在無法被日常經驗感知,因而人們也就忘了它的存在,言論的不自由,無法碰觸基本的結構性問題,也使得它的「不存在性」被增強。

  (二)、戰後台灣始終存在著一組神話,認為土地改革瓦解了台灣的舊地主階級勢力,這種神話是如此廣泛的為人們所相信,以至於人們對台籍在地政經勢力也就缺乏了從歷史、家系等角度予以追蹤的研究興趣;至於外省統治階級,他們自我存活於另一個自我增殖的封閉體系裡,人們除了偶爾由《中央日報》的訃聞上得窺吉光片羽外,絲毫無法獲取線、面、體等層次的理解。加以兩岸未通,也無法獲取中國大陸那邊所流傳的資料,於是,有關統治階級的家系及其關係等的研究也就長期處於白紙般的狀態。

  (三)、有關統治階級的階級、親屬關係,他們的經濟與政治權力等方面之探討,原本即是極其繁瑣的沙裡淘金的工作,研究者必須廣泛蒐尋訃聞、哀思錄、紀念集等非正式出版之資料,更要勤奮地閱讀各種回憶錄、自傳、民國史以及台灣史的資料,其中最難蒐尋的乃是台灣各豪門世家的資料,他們有許多著述均私房印制,限量贈送,不經特殊管道,殊難尋獲。而除了書面史料掌握不易外,與耆老們的交談採訪更是必須下的苦功。這麼繁重的工作,當然也造成人們對這個領域的望而卻步。

  不過,被疏忽了的並不表示不存在。大約十餘年前,台灣出現黨外雜誌,掙扎出了一片言論空間,於是,有關統治階級的家系探討遂日益受到人們的關切。例如,個人即曾經根據各類史料重組過蔣介石的這個家系,也曾經根據過《陳布雷回憶錄》、《俞濟時回憶錄》,以及其他如劉健群、陳敦正、干國勳、蕭贊育、滕傑等人的回憶錄及札記而綜理出昔日大權在握的蔣介石侍從室的架構。沙裡淘金,有淘沙時的艱苦,也有淘出金來的喜悅。

  不過,有關台籍統治階級這一部分,他們的家系、姻親關係、以及經濟和政治權力這一部分,難度就更高了。舉例而言,無論從《台灣通史》、《台灣省通志稿》、《台灣省通志》等最基本的著述裡,都難以尋覓到足供參考的大量素材,研究台灣統治階級的家系,必須依靠的還是古老的訃聞、家譜族譜、各類民間著述、許多正式著述裡洩露出來的點點滴滴,以及當事人的親友門生等。

  因此,陳柔縉窮五年以上的時間,根據上述方法,努力蒐尋台灣統治階級的家系資料,並窮究他們的經濟來源,許多資料還是訪問耆老所得,如此皇皇鉅著,在台灣還是首次。解嚴後的台灣,政治與言論已無禁忌,的確也到了人們應該開始注意統治階級這個最基本問題的時候了。台灣存在著強固的統治階級,它們和外國的統治階級同樣的封閉,盛行族群內婚,藉著掌握國家機器而進行本階級的利益輸送,無論今古中外,統治階級的面貌其實都是一樣的,歐洲的統治階級統治已久,已比較擅於隱藏,而在台灣,則一切卻「白話文」多了。

書名:《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
作者:陳柔縉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7月16日

  台灣存在著官僚性格的外省統治階級,那個階級已在快速沒落中,新興的則是自清代以來即一直存在著的台灣在地統治階級,這個階級歷經日治和國民黨統治,它們有著極強的內聚性,族群內通婚亦極嚴格,曾有一位日本學者沼崎一郎做過台灣企業之研究,即發現其透過親屬網路而相互投資者高達百分之六、七十左右。台灣在地統治階級由土地資本而經濟金融資本,逐漸增強為政治權力;由台灣社會經濟史,不難發現它的軌跡。近年來,有關台灣的著作極多,對台灣的真正觀察最有解析力的,仍推矢內原忠雄、涂照彥、劉進慶這一脈相連的政治

  社會經濟史的著作,陳柔縉有關統治階級家系和政商關係的探討,與上述三家著作可以相互印證發明。台灣的歷史充滿著空白,有關統治階級的家系、身分、權力這一段空白,這本著作是個開始。

  了解階級、身分、權力等問題是重要的,一切的社會科學只有以這些實體問題做為框架,才可能讓人們更確切地了解自己的社會,而不至於在花招百出的概念遊戲裡,反而模糊了社會的本質與問題的方向。面對事實,才會進步,或許這才是必須研究階級問題的終極目標吧!

●本文摘選自《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經典紀念版)》收錄導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麥田出版 書摘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短時間轉移到很多件事上算專注嗎?一個關鍵因素判別

LOG IN 台南/隨楊逵腳步到府城 入獄12次仍勇敢向世界呼喊

2008年瘦肉精食安疑慮2年後才驗出 集體食物中毒的未解之謎

終結無止盡減肥!認識無壓力瘦身法和營養學小知識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