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推動現代民主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他為何年紀輕輕就遭所屬社群驅逐?

書名:《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作者:史蒂芬.納德勒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7月30日
書名:《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作者:史蒂芬.納德勒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7月30日

文/史蒂芬.納德勒(Steven Nadler)

依照斯賓諾莎的說法,這些主要宗教組織在對於上帝的認知上,隱藏著某種簡單、卻不敬又有害的觀念。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迷信慣例和儀式,旨在贏得上帝的青睞並且避免祂的憤怒。但這些迷信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即上帝在大多數時候是一位理性的行動者,而且就像人類一樣被賦予了心理狀態和道德品格。換句話說,上帝也是人的一種,擁有智慧、意志、欲望,甚至情感。猶太─基督教傳統中的神是超然的上帝、是充滿智慧且公正的存在。但是祂也有目的和期望,還能命令、評判,並做出仁慈或復仇的偉大行為。

斯賓諾莎駁斥這種傳統宗教對上帝的描繪。他在其他著作中認為這是一種愚蠢的擬人論。而在《倫理學》一書中,他猛烈抨擊道:「那些人將上帝假裝成人的樣子,說上帝也是由身體和心靈組成,且受制於情緒。但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證明他們遠遠偏離了對於上帝的真實知識。」斯賓諾莎認為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無限、無肇因且唯一的整體。因此在自然之外沒有其他東西,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且都是在自然內部透過自然規律以一種決定論的必然方式產生。所以斯賓諾莎得出結論:上帝和自然是等同的,是一切事物之實質、獨特、一統、主動、無限強大且必然的肇因。

斯賓諾莎代表作之一:《倫理學》(The Ethics)於1674年完成,但一直到作者過世後才出版(圖/維基共享)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的命題中推論出這種形上學神學的宗教意涵時,他所描繪的自然之神很明顯地完全不符合猶太─基督教傳統中對神的想像。斯賓諾莎認為,由於自然有其必然性,所以在人類為自己設定的目的之外,宇宙中並不存在其他目的。上帝或自然並不是為了任何目的而行動,自然中的事物也不是為了任何目的而被創造。換句話說,上帝或自然不會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行動,而事物的秩序都只是遵循上帝(自然)的必然屬性。因此,所有關於上帝動機、偏好或目標的說法,都只是一種邪惡的虛構故事。

❝我在這裡所要揭示的一切偏見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人們通常認為自然事物的一切行為都像人一樣也有目的。的確,有人說:上帝將所有事情都導向某個目標,因為上帝是為了人類而創造萬物,也因此我們要敬拜祂。❞

然而,上帝不是一位會設定目標、然後判斷事物是否符合此目標的規畫者。事物發生只是因為自然法則。「自然並沒有目的……所有事情的運行都是依照自然的某種永恆必然性。」但人們不相信這個事實,這就是導致迷信的原因。而且傳教士和拉比很容易利用這樣的迷信來操縱一般大眾。

❝無論是從內在心理狀態還是從外在事物中,人們發現在追求欲望時存在許多可以為自己所用的工具,例如:眼睛可以用來看、牙齒可以用來嚼、動植物可以作為食物、太陽可以作為照明、大海可以作為魚場。因此,他們認為所有的自然事物都是為他們所用的工具。再加上他們知道這些工具不是自己發明、而是被他們發現的東西,所以他們有理由相信,存在某個人為他們準備了這些工具。畢竟他們既然認為這些事物是工具,也就不相信它們會自己憑空出現。但從他們在生活中所習慣使用的工具看來,他們傾向推斷有一位或幾位大自然的統治者,其擁有人類般的自由。這樣的統治者將會打理一切,創造一切人類所需之物。由於人類無從知曉這些統治者的性格,只能從自己的性格來推斷。因此人們堅持認為,神將一切事物設計成供人類所用,且對事物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供人類所用。最終,他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性格裡想像出敬拜神明的不同方式,為的就是讓神愛他們勝過愛其他的人,並且讓神引導整個大自然,以滿足他們盲目的欲望和無法滿足的貪欲。這種偏見就這樣漸漸成為迷信,在他們的心裡深深扎下了根。❞

斯賓諾莎曾與一位令他厭煩的通信者提到上述觀點。在斯賓諾莎寫給一位在多爾德雷赫特的虔誠穀物商人和統治者威廉.范布里伯格(Willem van Blijenburgh)的書信中,強調以上述方式來想像上帝是非常荒謬的事。斯賓諾莎說,傳統神學的語言把上帝描繪成「一個完美的人」,並聲稱「上帝也有欲望,且上帝會對不虔誠者的行為感到不滿意,而對虔誠者的行為感到滿意」。然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清楚知道,將那些對人類來說完美的特質歸給上帝,就像把那些對大象或驢子來說完美的特質歸給人類一樣,都是一種錯誤。」幾年後,斯賓諾莎在寫給霍林赫姆前議長雨果.波塞爾(Hugo Boxel)的另一封信中,用諷刺的口吻表達了類似觀點:

❝當你說你無法理解,如果我認為上帝不會看、不會聽、不會注意、不會有意圖,而且不具有完美的人類能力,那麼我相信的是哪一種上帝?我想可以推斷你認為沒有比上述性質更完美的存在了。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並不驚訝,因為我相信三角形如果會說話,它也會說上帝是一個完美的三角形;而如果圓形會說話,則會說上帝的本質是一個完美的圓形。❞

人們想像的上帝是審判之神,祂在計畫和行動時帶有目的,也是人類必須順從和安撫的對象。相較之下,斯賓諾莎的上帝並不具有擬人化的幻想,畢竟他認為,上帝這種存在不是擬人化想像能夠觸及的對象。「『上帝像人類一樣行動』的這個教義,剝奪了上帝的完美。」13在斯賓諾莎的上帝概念中,人類將找不到任何安慰,因為上帝不是一個在人們困難的時候可以求助的存在,也不是一個人們能透過向祂祈禱以滿足欲望或避免恐懼的存在。

(圖/麥田出版提供)

斯賓諾莎是在《倫理學》一書中發展出這種對上帝的看法。但是《神學政治論》的早期讀者都不可能有機會讀到《倫理學》,畢竟直到一六七八年斯賓諾莎過世之後,《倫理學》才有機會與他的其他著作一起出版。相較之下,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則是以一種更謹慎的方式來描述他對上帝的哲學觀點。例如他討論了神的意志和神的恩典等概念,同時也討論了神如何做事、思考、計畫和偏袒。然而就如同我們將看到的,這些擬人化的上帝描述都有一種恰當的斯賓諾莎式解讀。《倫理學》一書中有許多重要且明確的上帝概念(也就是斯賓諾莎認為關於上帝的真實概念),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神學政治論》中的上帝概念。斯賓諾莎也經常明確地指出這一點(雖然他為了迎合基督徒讀者,不願意太招搖地宣傳這件事)。

●本文摘自《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重新定位老化!日本腦科學專家:拋開各種「在意」,60歲是人生的新人

溝通要從對方立場切入傾聽 認識5種常見說話情境

最近地震頻繁,當時十四世紀的人們如何在天災人禍中倖存?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