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閒聊卻感到不愉快?可能對話過程沒留意到這件事

「我不過是講得直率了一點,你也太敏感了吧?」當他人侵門踏戶化身情感剝削者,予取予求地進行友情、親情勒索,想維護自己的感受卻被大肆指責──我們難道只能咬緊牙關、微笑以對嗎?
韓國30萬冊暢銷精神科醫師劉恩庭全新力作《不是我太敏感,而是你太過份了》,YES24網路書店讀者評價10顆星!在本書中,提供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表格,幫助你檢核情感表現方式、認清敏感狀況,成為有能力關照彼此的帥氣大人!(編按)
文/劉恩庭 (유은정)
「人的生命中有兩個重要的日子:一個是自己的生日,另一個則是知道自己為何誕生在世界上的那天。」這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MarkTwain)的經典名句。如果要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何謂「知道自己為何誕生」,我想應該就是「找到自我認同」的那一天。所謂的自我認同,指的是對於「我是誰」這個課題的整體感受與認知。
針對「我是誰」這個提問,有多少人能夠自信地回答呢?絕大多數的人即使年過四十,仍然認為自己是徬徨徘徊在孩子與大人之間的「成年人」,亦即「我認知到的自己」,所謂的自我認同「勉強算是」成年人。
是不是把「我是誰」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了呢?美國的心理學家愛利克.艾瑞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在自己認知到的自我旁邊,另外再並列了一個自我|他人認識的我。所謂「他人認識的我」,是自覺地意識到別人如何看我、如何認可我這個人,在確立自我認同方面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舉例來說,作家即使融入自身的靈魂寫成小說,如果沒有人能讀懂,便是失敗的作品;成功的暢銷書即使被拍成電影,如果得不到觀眾的掌聲,也會淪為眾人的笑柄。必須擁有「優秀的小說家」、「出色的電影原著」之類的他人認可,方才得以獲得「人氣小說家」這樣的自我認同感,這並不是只有「我單方面做得好」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社交軟體的「按讚」數上卯足全力的原因也在於此,「這裡!請看一下這裡!我正帥氣、開心地享受生活。這就是我!這就是所謂的我啊!」希望他人肯定光鮮亮麗的自己,這是自我認同感發出的無聲吶喊。
不因他人而崩壞,不因他人而偉大,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們偶爾會因意想不到的提問,進而確切地掌握到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當然,那樣的過程並不是非常愉快。
「你說你念的是什麼學校?」
「對於就業方向有計畫嗎?」
「有交往的對象嗎?對方是做什麼工作的呢?」
「上次聽你說要結婚,新房在哪裡?最近很多人都是先從三十坪左右的公寓開始的。」
這些話之所以讓人感到不舒服,就在於對話內容並不只是閒聊近況,而是直搗自我認同感的核心。因此,如若不能針對這些提問給出適當的回答,不僅會感受到驚慌與不悅,嚴重時還會陷入羞恥與自責的泥淖。此外,我們在無意識中清楚地知曉,對方感到好奇的究竟是我的近況,或者只是想利用我的現況當作墊腳石來檢視自己的優勢。每當遇到刻意拋出這種問題的人時,自我認同感就會粉碎殆盡,自尊心也會受到嚴重的傷害。
小說家金薰曾在一場採訪中說過這樣的話:「我不會因為你們這些傢伙的謾罵就崩壞,也不會因為你們的稱讚就變得偉大,所以隨你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我不會因為你們而崩壞或偉大,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讀完這段話之後,我不禁再三地感嘆,感受到的衝擊力之強,讓我有好一陣子都覺得這段話像魔法咒語一般,是為了那些努力塑造健康的自我認同之人所施展。
每當我的自尊心受到動搖時,就會想起金薰作家說的這番話。然而,今天的我依舊因為他人的認可而感覺自己變得偉大,也因為他人拋出的一句惡言惡語而差點屈服。有時我會這麼想,強迫自己要從他人的視線中擺脫,似乎反倒讓自己變得更加在乎外界的眼光。
●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出版之《不是我太敏感,而是你太過份了》。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