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4】十二世紀末不可思議的吳哥王朝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十二世紀末的東南亞,正好處在十世紀與十四世紀這兩個轉換期的夾縫:自十世紀開始,東南亞各地陸續有新的國家登場,足以代表各地區歷史的古典文化也紛紛綻放異彩;而之後的十四世紀隨著社會、經濟及氣候變遷,則蛻變出了和近現代直接連結的東南亞近世時代。(編按)
文/大塚修,稻葉穰,松浦史明,飯山知保
王的事蹟與王的條件
相傳,吳哥王朝的創始者闍耶跋摩二世推翻了「爪哇人」的統治,從柬埔寨南部出發,陸續平定各地,並在八○二年於吳哥即位為「甘浦加國唯一的王中之王」,最後在哈里哈拉拉亞(Hariharalaya,位於吳哥東南方的羅洛世遺跡群)建立王都(順道一提,「爪哇」 這個詞在當時不只是指爪哇島,而是指稱包含馬六甲海峽在內的廣大海域世界)。只是,關於這位君王的紀錄主要都來自於後代的銘文史料,因此有關他的實際事蹟還有很多不甚清楚之處。在相傳是他舉行即位大典的荔枝山(近年來在這裡發現了都城的痕跡)等地已有考古調查,希望今後能進一步釐清這位充滿謎團的君王。
要透過同時代史料及建築物來闡明吳哥王的具體事蹟,必須等到八七七年即位的因陀羅跋摩一世。因陀羅跋摩一世在即位兩年後建立了聖牛寺(Preah Ko)。這座寺廟共有六座祠堂,呈兩列配置,在每一座建築物正面入口及另外三面設有裝飾性假門的側柱上,都留有許多銘文。根據銘文可得知,這座寺廟除了祭拜印度教的濕婆神,也是祭祀先王、祖父及父母的太廟。在這之後的八八一年,他又興建了國家的中心寺廟巴孔寺(Bakong),並在北邊挖掘名為因陀羅塔塔加的儲水池。關於這位君王的事蹟,除了興建王都之外,柬埔寨最南部的巴彥寺(Phom Bayang)銘文有他對濕婆神奉獻的紀錄,泰國東北的曼凱遺跡也有銘文提及這位君王,只是這邊的銘文上面只寫了這塊土地的有力人士「在八八六年,因陀羅跋摩統治時期」樹立了佛像,至於這塊土地和君王究竟有什麼關聯則不明。
因陀羅跋摩一世的所作所為,為吳哥王所投身的事業⸺也就是建立祀奉王室祖先的太廟、大儲水池、國家中心寺廟、還有以此為核心的王都⸺奠定了基本形式,後世的君王也大多朝這個方向努力。
繼因陀羅跋摩一世,八八九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經歷激烈的王位繼承戰後登上了王座。他追隨先王事業,建立了太廟羅雷寺、大儲水池耶輸陀羅塔塔加(現稱東芭萊湖),接著更在小山丘上興建中心寺廟巴肯寺(Phnom Bakheng),並建設王都耶輸陀羅補羅(此後,「耶輸陀羅補羅」便成為王都的固定名字)。他特別值得一提的功績,是在全國各地設立稱為「淨修林」(Ashrama)的宗教設施。淨修林是提供宗教人士生活、修行的場所;耶輸跋摩一世為印度教的濕婆派、毗濕奴派及佛教徒等各派宗教人士廣設淨修林。在現今柬埔寨南部到泰國東北、寮國一帶,已經發現了將近二十塊內容大同小異的「淨修林創建碑文」,由此可看出這位君王的影響力有多廣。
耶輸跋摩一世是靠實力奪取王位,而吳哥王朝的王位繼承過程也鮮少平順,新任君王大多都得擊退敵對勢力才能繼位。王位繼承既然沒有制度保障,靠實力確保王位就成為必要。在一個敵對勢力林立的不穩政治環境,君王和他身邊的人會試著用各種方式強化王權,也是不難想像的事。
做為強化王權的一環,以君王名義建立的國家中心寺廟,也就變得規模龐大且複雜。簡單來說,吳哥的寺廟最初只是單一祠堂型,但隨著時代演變,不只祠堂的數量增加,祠堂間也有迴廊聯繫,之後更出現所謂的廟山(prasat),工法和建築裝飾也變得五花八門。這些壯麗的寺廟群與其說是因為王權強大而建立起來的產物,不如說是君王為了展示自身權威而採取的必要策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除了君王以外,其他有力人士也積極建立寺廟,因此君王必須在為數眾多的寺廟中興建最卓越的一座,這也使得寺廟的規模與裝飾性日益繁複華美。
在王位繼承方面,雖然和過去君王的血緣關係並非決定性依據,但他們也不能完全無視血統。歷代的王即使捏造,也要不時主張自己和過去君王的血緣關係,譬如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九四四―九六八年在位)就被譽為是兩個源遠流長的有力家族「月亮與太陽家族」的結合(巴薩曾空寺銘文,K.286/947AD);但實際上,他的血統不過是前王耶輸跋摩一世連襟的兒子罷了。確實,「血統純正」(至少如此主張)是即位的必要條件,但單從血統觀點來看,這種作法其實也同時向許多人敞開了王位大門。據十三世紀的《真臘風土記》所述,許多高官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君王;透過聯姻成功和君王締結姻親關係,就等於拿到了君王繼承人的門票。
在其他銘文史料上,除了大加稱讚王的智慧與勇武等個人資質,維持足以打倒敵人的軍事力量自然也是關切的重點。銘文史料之所以提及王的輝煌事蹟,或許正是因為王權不安定,才需要這般積極展示與宣傳吧!
王權與宗教
銘文史料是伴隨宗教活動而生的史料,所以會顯示出當時權勢人士與宗教間的深刻關聯。王與宮廷嫻熟地引進宗教要素來經營國家。將宗教用於強化王權的終極形式,就是所謂的「神權政治」;在這種體制下,王本身會被神格化,變成一種崇拜對象。可是在這裡,王的神格化問題不能如此簡單一語道盡。銘文史料中確實將王的事蹟當成神蹟大書特書,也把王當成崇拜的對象,但我們沒有證據證明臣民就是一味地對王盲信盲從。對於君王神格化的討論,往往反覆圍繞在「王究竟是現人神(神在世間的具體化身)還是區區一介人類」這個單純化的問題打轉;可是,像吳哥王朝這樣不存在唯一真神的世界觀,我們很難在宗教與政治、神聖與世俗、或是崇拜與尊敬之間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人神之間的界線既然是曖昧的,那麼我們也必須理解在王與神之間那種微妙的距離感。君王個人崇拜的典型範例,是「將讓人想到君王名諱的神格安置在國家的中心寺廟」這個傳統。比方說,因陀羅跋摩一世在他興建的巴孔寺就安置了名為「因陀羅修瓦拉」的林迦(濕婆神象徵);繼任的耶輸跋摩一世也將巴肯寺的主神命名為「耶輸達萊修瓦拉」。
●本文摘自 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之《【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