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歡迎參觀《18種微型死亡》紙上犯罪微型展,一窺現代法醫病理學發展的精采歷程

書名:《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 布魯斯.戈德法布(Bruce Goldfarb)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書名:《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 布魯斯.戈德法布(Bruce Goldfarb)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9月1日

美國如今以無數犯罪小說、影集和電影風靡全球,但卻少有人知,不到一世紀前,全美的法醫人數僅僅鳳毛麟角!

《18種微型死亡》被譽為法醫學發展史的一片重要拼圖的著作,由美國法醫學之母布魯斯.戈德法布(Bruce Goldfarb)生平首次披露,看她如何運用財富、智慧與一雙巧手,建構美國的法醫制度,並且以十八座精巧逼真的死亡現場立體透視模型,揭開無人知曉的死亡之謎!(編按)

文/冬陽(評論人)

首先聲明,我是以一介推理小說迷的身分,閱讀完《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後,將感受到的衝擊刺激以及令我眼睛一亮的新鮮學習,化作推薦口吻邀請正在閱讀本文的您一同進入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建構的宏大世界。

一開始接觸推理小說,強烈吸引我的有兩個元素:詭計和名偵探。這種類型作品多半會出現犯罪行為,暴力死亡是家常便飯,恐怖復仇、連續殺人更是見怪不怪,但這並不傷風敗俗也不至於引發大眾恐慌,因為每個人都曉得,犯人凶手不過是這場鬥智遊戲中的狡猾出題者,乍看不可能實行的謀殺巧藝、氣氛緊繃的推理時刻是最棒的考驗關卡,就算在怎麼摸不著頭緒,大可放心倚賴聰明的名偵探戳穿平庸如我沒發現的盲點,叫人意外的結局真相總能帶來大大的滿足。

時間久了、閱讀量多了,我開始對故事裡埋藏的大小資訊產生好奇,關於時代的、文化的、社會的、專業技術的,尤其在犯罪偵查領域上,那可就不是小說家說了算,而是得將實際的研究方法、辦案程序、調查分工、法律制度等密密結合起來,《CSI犯罪現場》、《達文西密碼》、《大笑的警察》、《警官之血》這些作品之所以熱銷成功甚至名列經典,正具備了如是特質。身為小說讀者,雖然不必經過專業嚴謹的訓練就能愉快閱讀,但偶爾想進一步探尋,用Google 或Wiki檢索難免零星片段,若想要稍有系統地認識某一專業領域,書籍就是個好形式—《18種微型死亡》正是這樣的一本書,從傳奇人物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生平經歷出發,擴及到法醫、鑑識、犯罪的近代發展概述。

這本書不純為美國現代法醫病理學實務之母的傳記,更不是專業教科書等級的法醫學圖書,目前擔任馬里蘭州主任法醫師行政助理的布魯斯.戈德法布,用他最特別的身分—「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模型保管者—也最平易近人的觀點,來談談李帶來的劃時代成就。

這裡的「微型研究」不是指研究範圍的大小或深淺,而是指如娃娃屋般的「微縮模型」。過去台灣曾引進田中達也、山田卓司的微型展(台灣微縮模型藝術家鄭鴻展的作品也很出色),本書不斷提及的「死亡之謎微型研究」,就是這種具體而微、小巧精緻的物件,只不過集中在現場的建構,主要作為研究訓練之用。

推理小說本質上是「倒果為因」的書寫,隱身其後的作家十分清楚真凶是誰、哪些無辜者扮演嫌疑犯(還常常是接下來的受害者)、誰的證詞其實是謊言煙霧彈、偵探會在哪個時刻靈機一動宣告破案云云,更遑論詭計的安排、線索的鋪陳、乃至命案現場的各種細節,都是為了服務讀者從起點愉快地走向終點、經歷一場美好暢快的旅程,萬萬不能出現看錯了寫漏了矛盾了的低級錯誤。

真實刑案的調查可就不是如此了,很多時候可能僅有一次採證機會,有經驗的調查者會避免種種誤判、注意容易出錯的環節,但訓練單位怎有辦法保存一個個實際的犯罪現場供未來的犯罪偵查人員學習?

可是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做到了。

她以手工製作的十八座微型犯罪現場做為教具,噴濺的血跡、奪命的傷痕、打鬥造成的凌亂無一不缺,精細程度已臻藝術境界,那可不是依樣畫葫蘆地複製就好,而是在深知與犯罪相關的各個知識體系、熟悉檢警調查和法庭審判所需的技術制度之後,最精簡有效的呈現。正好反映出李如何從老舊跟不上時代的既有環境中,幾乎憑一己之力,從醫學、警政、法律三方面為美國建立堅實的法醫學研究與實務基礎—請注意她身處的年代(1878—1962)與其性別,這是多麼不易!她的努力直接形塑了現今的犯罪調查以及推理故事書寫,影響力十分巨大。

或許這些深具故事性的小說影視創作也反過來影響了本書的撰寫,作者講述李的成就之餘緩緩道出有趣且重要的知識發展—這方面的專業我不敢越界掛保證,可是從小說讀者的角度來說,肯定夠你興致勃勃地翻讀下去,一窺犯罪研究發展背後的精采歷程。

●本文摘自 出版之新書之《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推薦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推理 命案 木馬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如蝶翩翩》觀察龐大粉絲基礎 如何帶動改編韓劇討論度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