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嫚/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如此疏離?──讀《親密無能》

書名:《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作者: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8日
書名:《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作者: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8日

文/胡慧嫚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本書正為深深吶喊著這些沉痛問句的人們,提出一個長期伏流隱藏未現的心理解答──早熟童年裡,那個慌張卻強自鎮定、害怕卻故做冷靜、悲傷卻武裝堅強、無助卻扛起重責……也就是明明還是個小孩,卻不得不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到底發生了麼事。

兩位都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作者,在走進心理諮商領域多年,帶領團體、接觸無數案主之後,帶著自身的創傷經驗(榮格所說的「負傷療癒者」)以及對於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的關注,寫下了這本心理自助書籍。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幫助人們瞭解這些「小大人」長大後的面貌,並看見過往原生家庭究竟如何隱形地形塑了他們,以及該如何跨出治癒的第一步。

無論是書中所描繪的故事角色,或者現實生活中所見的那些既堅強又受苦、既優秀又疲憊、既強大又脆弱的人們,往往都可以看見這些「小大人」在原生家庭裡的兩種心理位移。

其一是家庭動力中角色的位移。

比如有一些母親,雖然成年了內心卻始終不肯長大,一直很孩子氣,依賴性很強,總是用任性或柔弱的受害者身分控制所有人。當年幼的孩子想和其他小孩玩的時候,她會露出失落的表情難過地說:「你都不理我,媽媽要哭哭了。」無法進入成人角色的她,離開了家庭系統中她原本應在的「母親」位置,霸占了需要被關心呵護寵愛的「女兒」(小孩)位置。

這時候如果父親的角色是缺席(比如離婚、喪偶)或功能不完整的(比如工作忙碌很少在家),她就像個缺愛的小孩,希望孩子時刻關注自己、陪伴自己。於是,這個年幼的孩子就不得不離開原本兒子/女兒的位置,位移到父親/母親的位置上,早熟地成為親職化小孩,承擔起照顧媽媽、讓媽媽依賴,甚至成為媽媽的情緒配偶,傾聽、接收、撫慰媽媽各種心情……的沉重責任。

其二是心理位置的位移。

如同我在《找回聲音的美人魚》一書中所描繪的女主角──因為生命早期手足競爭的生存議題,讓她從小就不自覺地以「媽媽的貼心小幫手」的角色爭取愛、肯定與關注──也就是離開了孩子的位置,位移到母親的位置──拋棄自我地與母親完全融合成為一體。

一個有著相似心理位移歷程的女孩,明明外表亮麗工作能力耀眼,卻一直為「明明男友是個既劈腿又慣性暴力的渣男,為什麼我一直離不開」的情感困境所苦。透過薩提爾學派的冰山圖探索時,她發現自己有一個無比堅固但深深隱藏的內在信念:「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

這個信念的源頭,原來深埋在早期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裡……

透過「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這句話,女孩想起了一個畫面:從小她一直看著重男輕女的奶奶總是用輕視與不公的態度對待只生了兩個女兒的媽媽,以及每每隨之引發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激烈爭吵……這讓因為手足競爭議題位移到母親的心理位置的她(也就是成為過度與母親融合,也過度承擔母親的「小大人」),在幼小的心裡總是迴盪著一句話:「只要我再多努力一點,再多付出一點,不輸給堂哥,奶奶就會改變對媽媽的態度,爸媽就不會再吵架了!」雖然無論是當年的奶奶,或是現在的渣男男友都沒有因為她的一再付出而有任何改變,但「再多努力一點!」已經成為她在親密關係裡的隱形魔咒。

這些被迫早熟、童年被剝奪、過早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或拯救者的孩子,長大之後一方面某部分的他們反而沉浸在童年中無法離開;另一方面,他們從小就工具化了自己,這個工具化的自我讓他們得到大人的愛與肯定,形成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一個人一旦開始工具化自己,所有的關係就都是工具化的了。

(圖/Unsplash)

薩提爾女士曾說過:「每個父母都是竭盡所能」,只是許多父母的所能很有限,他們自身就受困受苦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傷痕,以及社會文化偏頗歧誤的價值觀裡(比如重男輕女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中,因此他們給出的愛往往也同時(不自知的)帶著傷害,或者他們自身也無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

這些在無論表象是酗酒家暴或者平靜幸福,內裡都是「機能失衡」的原生家庭中成長,以致於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呼應著薩提爾女士的另一個深刻且悲憫的觀察:「每個孩子都是很忠誠的」。

對父母忠誠的小大人們往往從小就鍛鍊了強大的生存能力──在學業與事業上表現傑出的負責、專注、堅忍、能幹、理性、冷靜……等特質與能力,但同時,也伴隨著包括忽略身心、遺忘創傷、切斷感受……等防衛與武裝。這使他們在成年後不自覺地墜入過度成癮(性、工作、健身、食物、購物、酒……)、憂鬱、強迫症、不健康的依存關係……的身心負累狀態裡,進而一步步侵蝕崩毀了他們原本努力建構的幸福生活。

作者在書中協助讀者看見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長大後的面貌,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根源影響之後,繼續帶領大家往前,看見我們的防衛機制、看見我們強硬的保護盔甲之下種種真實的痛苦、看見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之間受困扭曲的關係,同時也進一步看見冰山之下的共依存關係模式。

這些對於自己的過往與當下、內在與外在的雙重看見,固然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同時也讓我們有了重生的機會。

這些年,在邀請及陪伴許多人走上屬於自己的「心」旅行時,我一再見證著一句話:「看見,就是力量」。因為真正清楚看見的痛苦,具有一種「恍然大悟」與「我受夠了!」的扭轉力量。它讓我們開始有機會脫離原本(如同隱形幽魂引領般)潛意識的自動運行迴圈,轉而走上具備覺察與意識的,一條貼近自己、理解自己、療癒自己的成長進化之路。

這也是我一直分享的一個理念:原生家庭的確會影響我們,但它不會決定我們,我們可以自我創造!──不僅重新創造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也從我們自身開始,改寫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腳本(我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協助我們成為更具覺察力也更有能的父母,不再讓我們的孩子身受「小大人」之苦。

但願這本心理自助書是一個起點,讓每一個你帶著自我的力量,繼續跨步走向引領成長進化的美好「心」旅行。解開早熟童年的隱形鐵鍊,如同薩提爾女士筆下的小詩所勾勒的一樣,抵達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親密且自由的應許之地。

●本文摘自 出版之《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靈工坊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情緒背後還有情緒─朋友之間友誼失衡,是結果,還是起因?

出國自助旅行,認識真正的自己─旅行作家雪兒:把日子活出喜歡的模樣

歲月讓你學會的事:把不該在乎的人,請出自己的人生!

宮崎駿的電影票房破百億,為什麼吉卜力工作室仍赤字?

猜你喜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