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佛》:美顙王國的末代公主

阿壩的王室。貢寶措站在前面的中間,她的父親(國王)站在她身後。1957年(照片/麥田出版提供    文字/芭芭拉.德米克(著)麥田出版)
阿壩的王室。貢寶措站在前面的中間,她的父親(國王)站在她身後。1957年(照片/麥田出版提供 文字/芭芭拉.德米克(著)麥田出版)

繼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獲獎記者芭芭拉.德米克又一大無畏揭開獨裁政權真實樣貌之作!此次,德米克深入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探究在中國政府嚴密監控下生活的藏人變成了什麼樣子?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編按)

文/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貢寶措一出生就是公主。她的父親名叫華爾功成烈(Palgon Tinley Rapten)大致上譯成「光榮啟蒙堅定」(Honorable Enlightenment Steadfast),是美顙王國(或譯麥桑Mei kingdom)的第十四任統治者。美顙王國的都城是阿壩,位於現在的四川省。一九五〇年貢寶措出生時,阿壩還是一個不起眼的集市小鎮,商人來這裡販售鹽與茶,牧人來此地兜售奶油、毛皮與羊毛。這整個區域是由小封地拼湊而成,由不同的首領、國王、王子、可汗、軍閥所統治。中國人以「土司」(tusi,通常譯成「地主」)來指稱貢寶措的父親那樣的地方統治者。但藏人尊稱他為「傑布」(gyalpo)或「王」。二十世紀早期的英語編年史也稱他為王室。貢寶措亦是如此看待她的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

國王是走在時代尖端的人,堅信女孩理當與男孩接受同樣的教育。他膝下無子嗣,希望有個女兒接任王位。貢寶措有一個家庭教師,每天早上來教她藏語字母,他是採用傳統的教法,在石板上撒灰,然後給她一支羽毛筆來描繪字母。藏語是一種難寫的文字,改編自印度北方的,子音疊在一起。貢寶措每天要花好幾個小時,盯著那些卷曲飛舞的文字。一整天學習下來,到最後已經有點眼花。

貢寶措是個靜不下來的孩子,宮中生活的局限令她煩躁不安。她蹣跚學步時,在她的腰間繫了一個鈴鐺。這樣一來,她就能聽到貢寶措想往外跑的聲音。直到很久以後,貢寶措才意識到童年早期那段與世隔絕的時光有多麼短暫。她沒有同齡的玩伴,姊姊嬌弱好學,不願與貢寶措一起胡鬧。貢寶措最快樂的時光是僧侶來訪的時候,因為有些小僧侶與她同齡。其中她最喜歡的那個,碰巧被認定為轉世喇嘛,亦即「祖古」(tulku)。大人對那個小男孩畢恭畢敬,但貢寶措會抓著他的袖子,要求他在接待大廳踢球。貢寶措常溜出宮殿,到鄰家跟孩子玩耍,她在那裡一點也不像公主。其中一個孩子後來回想起那段時光,記得她常堅持幫忙做家務。她享有的東西比其他的孩子多,這點常令她過意不去,所以她會把一些衣服拿去送人。有一次,她和鄰居的孩子一起溜進王宮的私人花園去偷摘豆子。當然,貢寶措並沒有意識到她偷的豆子就是自家種的。

隨著年齡增長,父親擔心她沒有公主該有的樣子,因此阻止她與鄰家孩子玩耍,那些都是臣民的子女。她只好待在家裡,望著窗外有圍牆的院子,眺望連綿不絕的小山,看著小山的盡頭沒入北方的雪山中。放眼所及,全是她父親的領地。

在貢寶措的眼裡,父親是百姓信服的領導者。他頒佈市場的開市時間,決定什麼東西可賣、什麼動物可獵殺。身為虔誠的佛教徒,他禁止臣民獵捕鳥類、魚類、土撥鼠和其他小動物,因為他覺得每隻動物都是轉世的靈魂。若要殺生,最好殺大型動物(如犛牛或綿羊),牠們可餵養較多的人。他也嚴格禁止銷售鴉片。

從早餐開始,國王就需要接見絡繹不絕的訪客。他們是來請求國王解決冤苦及裁決爭端。如果有人與鄰居發生土地紛爭或想做生意,他們會來懇求國王裁決。由於晉謁的人實在太多了,宮殿前的草地上總有人露營,等著覲見。不僅藏人前來尋求國王的開釋,該區也是幾十個民族的家園——包括十三世紀席捲高原的蒙古人,以及體格與藏人相似、但語言和文化相異的羌族。中國的穆斯林(亦稱回族)在種族上是漢人,但從多數男性的小鬍鬚與白色的無簷圓帽,以及女性的頭巾,還是可以區分出來。

越來越多的漢人遷居此地。漢人是中國的多數民族,貢寶措遇到的漢人大多與中國政府有關。但他們面對她的父親時,依然畢恭畢敬,所以她對他們沒有嫌惡感。她樂見中國的工程兵與建築工人興建了一條與河流平行的新路,他們從舅舅的喪禮回來時,就是走那條路。貢寶措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參加一場道路通車儀式,那條路是從阿壩通往成都,行經宮殿附近。當時,他們身穿最精緻的藏袍,披掛著串珠,向那些前來參加剪綵儀式的中國官員獻上鮮花。那也是他們那些年輕女孩第一次看到汽車。母親後來開玩笑說,有些女孩還想餵卡車吃草,她們以為那是馬。

書名:《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1/07/01

一九五八年的那個晚上,當王室成員參加完葬禮返家時,貢寶措不知道中國人為什麼在她家的門前紮營。她推門進入家中,跑上三樓,看到僕人個個像保母那樣不苟言笑。他們默默地整理東西裝箱,有些人的眼裡噙著淚水。貢寶措因此確定家裡肯定出事了,而且是非比尋常的大事。她看不到父親的蹤影,有人說他去開會了,但她不相信。她跑遍每個房間去找他,希望有人跟她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她,僕人在房間之間走來走去,手上捧著衣服與亞麻製品。這一切看在貢寶措眼裡,讓她更加焦躁不安。她像幼童使勁發出很大聲響那樣,雙腳在木質地板上踩得砰砰作響,直到保母追上她,一把抓住她的胳膊。

保母告誡說,她得安靜下來,難道她不曉得事態有多嚴重嗎?不,她一點也不曉得,完全不明白。但是,既然其他人都在收拾行李,貢寶措覺得她也應該那樣做。她走進自己的房間,拿出玩具。

「妳用不到那些東西,放著吧。」保母厲聲說道。她從貢寶措襁褓時期就開始照顧她了,但言語不曾那麼苛刻。

於是,她告別了最珍愛的私藏——一個來自印度的塑膠蘋果,打開後,裡面裝著越來越小的塑膠蘋果,像俄羅斯套娃那樣嵌在一起。幾十年後,當她年過半百,頭髮花白,罹患關節炎時,還是會在亞洲的玩具店裡,尋覓狀似那個蘋果的玩具。

●本文摘自 /城邦文化《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為閱讀需要,部分擷取內容有些許調整。

作者簡介

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耶魯大學畢業。2001年加入《時報》,曾擔任北京辦公室主任長達七年時間。她的北韓報導為她贏得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的人權報導獎,以及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與美國外交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iplomacy)獎項。她為《費城探究者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做的塞拉耶佛(Sarajevo)報導為她贏得喬治.波克獎(George Polk Award)與羅伯特.甘迺迪獎(Robert F. Kennedy Award),並入圍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最佳國際報導獎項。《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及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的決選書單,也榮獲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著作已譯成二十五種以上的語言。目前是《洛杉磯時報》的特派記者,《紐約客》的撰稿人,最近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擔任記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保母 語言 洛杉磯 麥田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青春痘、婦科問題令人頭痛!也許你可以嘗試中醫調體質

歷史大對決,誰說的才是事實?中美關係該如何轉變並且修復

從《如蝶翩翩》觀察龐大粉絲基礎 如何帶動改編韓劇討論度

別過度追求物質生活!你買的BMW並不會到安養院看你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