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武/一位「保守的自由主義者」:胡適

臺灣史料中心擁有大量解嚴前的黨外雜誌、禁書,像是自由中國、文星、美麗島至少都有保存兩套以上供人借閱。記者黃裕元/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臺灣史料中心擁有大量解嚴前的黨外雜誌、禁書,像是自由中國、文星、美麗島至少都有保存兩套以上供人借閱。記者黃裕元/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對於《文星》雜誌與互動之分析,一方面可以讓我們了解胡適晚年的思想動向,用李敖的話來說,他是一個行事謹慎的「保守的自由主義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認識戒嚴時期臺灣自由知識分子的處境、知識分子與政治權威之關係。(編按)

文/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戒嚴體制下知識分子的思想動員:

《自由中國》、《文星》雜誌與1950-60年代的臺灣

1949年共產革命的成功象徵著20世紀中國自由主義發展的一大挫敗,國民黨政權在戰敗之後退居臺灣,跟隨著蔣氏赴臺者在思想上大致包括三大類:一是國民黨員與其他三民主義信仰者,二是自由主義者,三是新儒家等傳統主義者,這三者或有所重疊,然其共同信念即是反共。遷臺之後蔣介石痛定思痛,在臺灣建立更嚴密的黨國體制,企圖以同舟共濟的精神重起爐灶,進而反攻大陸。1949年之後,在國際冷戰的格局之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屬於美國為首之自由、民主之陣營,號稱「自由中國」,以此對抗專制極權的共產政權,然自由主義思潮一直受到黨國體制的壓制與官方意識形態的批判,而在夾縫之中發展,人民的權利受到諸多禁錮。難怪殷海光(1919-1969)在1965年撰寫《中國文化的展望》時要感嘆地說:「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至於新儒家的支持者(唐君毅、牟宗三、錢穆、徐復觀等人),則多是蟄居於大學教書,並利用香港為英國殖民地的關係,創辦諸如新亞書院與《民主評論》等雜誌,反思中共在中國大陸之勝利,宣揚反共思想與針砭臺灣時政,並主張儒家思想與自由民主之接軌。然而自由主義者與新儒家等兩個陣營所做的努力,只得到一部分的成果。由於受到諸多思想與非思想因素的影響,1960年代臺灣自由主義在思想論域與政治實踐之中屢遭挫敗,《自由中國》與《文星》雜誌先後遭到查禁,可見在戒嚴體制之下要突破禁忌十分困難。其後隨著經濟起飛、政治安定與傳播媒體的蓬勃發展,1980年代以來,臺灣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有較大的進展,政治、經濟與思想三種市場逐漸成型,民主體制才漸趨成熟。

自1987年解嚴到1996年總統直選,其後政黨輪替,臺灣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在二十餘年之間有較充分的發展。這一個中國歷史上首次民主政治的出現,不但因為社會與經濟上的因素(如經濟發展、中產階級的出現、國民所得的提高等)、執政者的開明作風、反對運動者前仆後繼的努力,也牽涉到文化因素如自由思想的傳播,或有些學者所謂的「思想上的動員」(intellectual mobilization)。「思想上的動員」意指社會中的價值取向逐漸地被原來具有無力感的知識分子所改變,周德偉(1902-1986)稱之為「筆桿的勢力」。就臺灣的民主化來說,其中特別重要的是19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後期臺灣自由主義思想傳播,使自由民主成為臺灣人堅信的普世價值,此一發展對日後臺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政治的轉型有重要的貢獻。

討論1950年代之後臺灣自由主義的發展,必須從《自由中國》談起。1950-60年代在臺灣以胡適、(1897-1979)、殷海光等人的「自由中國雜誌社」為中心,結合本土的反對運動,討論憲政改革、反對黨、地方自治等議題,自由理念在思想界得以傳播,至1960年《自由中國》因雷震案被迫停刊。此後自由思想的宣揚由《文星》雜誌來接棒。

胡適是少數敢直言批評蔣介石的文人。翻攝自胡適紀念館官網(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在釐清胡適與《文星》雜誌的關係之前,我們須要了解胡適在1949年前後的變化,以及胡適與蔣介石和《自由中國》的關係。1948年底,胡適在蔣介石的協助之下,匆匆離開北平,其後轉赴美國,在美國東岸住了大約九年(1949-1958)。在1949年前後,胡適一直給予蔣介石「道義的支持」,而且心繫臺灣。1949年8月5日美國政府公布《中美關係白皮書》(United States Relation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次日中國駐美大使顧維鈞送了一本給胡適。胡適在超過千頁的白皮書上留下詳細的批注。他提到該書所論「大致公允」、「大致不差」,然美國人「忽略了八年抗戰中中共的擴大」,不了解「共產黨的本質與陰謀」。後來他撰寫《史達林策略下的中國》並影響到蔣介石的《蘇俄在中國》一書,兩者均是針對「白皮書」的觀點提出辯解。

其實,反省1949年的重大變化是當時知識分子共同的議題。1949年11月由雷震主導的《自由中國》創刊,第一期由旅居美國胡適撰寫〈「自由中國」的宗旨〉列於篇首,他又掛名「發行人」。不過此事未經胡適認可,胡適得知之後,有些不悅,他在寫給雷震的信中表示:「我最不高興的是你用我的姓名為『發行人』。這是作偽,不是發起一個救國運動的好榜樣。我想請你老兄考慮, 另請一人為發行人」。1951年8月,胡適又因〈政府不可誘民入罪〉一文,引發軍事機關的關注,「正式辭去『發行人』的銜名」。儘管如此,《自由中國》雜誌社仍堅持要求胡適擔任此職。這是因為雷震等人認為以胡適為招牌,可以有「擋箭牌」、「保護傘」的效果。他們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表示:「中國現階段的民主自由運動—即僅就爭取言論自由這一點來看,非由您積極領導不可」。從1949-1953年之間,胡適在該刊發表約10篇文章,對《自由中國》表達支持之意。1952年12月,胡適在〈《自由中國》雜誌三週年紀念會上致詞〉又坦承感到「慚愧」,期望由實際負責的朋友(指雷震)擔任發行人。至1953年初,《自由中國》發行人才改為以雷震為首的編輯委員會(胡適列名委員)。然而雷震仍表示:「本刊在名義上雖已變更了發行人,在精神上仍是 先生主持的」。胡適多次辭去發行人之職,似乎顯示他雖願意支持自由民主運動延續憲政法統、爭取言論自由與學術獨立,然不願意擔當碰撞權威的「龍頭」、不想和蔣翻臉,也不希望蔣介石感到他們有「顛覆政府」、取而代之的企圖。

書名:《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
作者:黃克武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1年7月30日

即使在卸去發行人的職務之後,胡適仍支持《自由中國》,1953-1960年間在該刊發表了20多篇文章,也曾捐款贊助。胡適在這些文章中表達出對時局的分析與批判。其中如1955年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自由中國》卷12期7)表現出直言敢諫的精神;1956年底的〈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小故事給蔣總統祝壽〉(刊《自由中國》卷15期9「祝壽專號」)亦表現出對蔣的批判。此外在1959-1960年,他也明白表示反對蔣介石三度連任總統。


●本文摘自 出版之《胡適的頓挫:自由與威權衝撞下的政治抉擇》。


胡適 雷震 臺灣商務印書館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是真的嗎?牛津臨床生化權威:別落入商人的陷阱!

無肉無酒不歡的女孩 如何開啟永續的Vegan生活?

該寫Email還是面對面溝通?「這個矩陣」幫你判斷4種溝通情境

書評/聞人悅閱《異境》:在城市異境中通向歷史碎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