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簡史》追求「愉悅感」比生存繁衍更重要?

書名:《大腦簡史》 
作者:謝伯讓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2日
書名:《大腦簡史》
作者:謝伯讓
出版社:貓頭鷹/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1年8月12日

人腦重量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需要全身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這樣「掠奪」資源的能力從何而來?我們的大腦又是如何掙脫顱骨與肌肉的束縛,增加自己的存活空間?大腦又是如何拉攏身體各部分系統,變成身體的主宰?

《大腦簡史》本書從最基本的細胞開始,一層層講述神經元是如何演化出來,又如何組織形成神經系統,最後形成我們現在所知的大腦。從中謝伯讓帶出了大腦的「自私」傾向,而大腦的形成,是神經系統為了突破各種生死關卡,開始結黨營私,競逐身體資源的漫長戰役。(編按)

追求愉悅感大於一切?

大腦產生意識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要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但是弔詭的是,這些意識經驗,有時候反而會變成人類生活的一切。為了追求這些虛擬的意識經驗,人們有時竟會做出「不利於生存繁衍」的行為。

愉悅感:性高潮、手淫與吸毒

人類有很多「不利於生存繁衍」的行為,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為了追求虛擬的意識經驗(例如愉悅感)而導致。諸如追求性愉悅、手淫、吸毒、賭博、電玩、電影、小說、藝術、政治等等,說穿了都是人類追求虛擬意識經驗的行為。在這些情況中,心靈狀態脫離了原先演化的目的,反僕為主的成了人類魂牽夢縈的目標。

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

在沒有安全障蔽的環境中,生物進行性行為很容易使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而且,性行為也頗耗費能量。研究發現,性行為平均每分鐘所耗費的能量,大約接近慢跑平均每分鐘耗費能量的一半。因此如果沒有明顯的誘因,生物其實並不會有很高的意願去進行性行為。

有鑑於此,在演化的過程中若是有某些生物的大腦意外地賦與性行為愉悅的意識狀態,例如性愉悅和性高潮,那麼該生物就會有強烈的欲望去進行性行為以獲取愉悅感,而這樣的行為,就可以幫助牠們在繁衍競賽中勝出。

這種獎勵似乎是一種很好的機制。不過,性高潮這個當初用來鼓勵性行為的「獎賞」,卻在演化的過程中脫離了性行為,變成人類趨之若鶩的追求目標。這個原本應該是作為「獎賞」的次要目標,反而超越了生殖,喧賓奪主的成了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標。

不相信嗎?那就看看手淫吧,獨自一人偷偷摸摸的關在屋子裡,瞻前顧後的燃燒熱量,只為了獲得幾秒鐘的快感。這樣大費九牛二虎之力追求性高潮、但卻一點也無助於繁衍後代的行為,看在基因的眼中,或是看在以散播基因傳宗接代為首要的「基因沙文主義」者眼中,真的是十分荒謬。

不過,反對者可能會認為自慰並非全然無助於繁衍後代,因為有些研究似乎發現自慰的好處。比方說,有研究指出男性自慰可能有利於移除老舊的精子,而且每天射精可能會提升精子的品質與活動力。女性自慰則可以改變子宮頸酸鹼值以減少子宮頸感染機會,而在性交前後的自慰行為則可能有助於精子和卵子結合。

但是即使自慰真的可能有助於繁衍後代,我們仍須仔細觀察並思考自慰行為的最主要誘因為何。我的看法是:「促使人們願意花費氣力去自慰的主要動機,應該還是它所附隨的生理或心理快感。」而這個命題,其實是一個完全可以透過科學實驗方法來驗證的經驗命題。比方說,如果我們有辦法利用局部麻醉等實驗方式來去除自慰所帶來的「精神獎賞」,我預測人們應該就會喪失自慰的動機和行為。

(圖/Unsplash)

廢寢忘食的

此外,這種「精神獎賞超越生存繁衍」的行為,也不是只有人類才會、而且也並不只局限於與性有關的自慰行為。科學家早在一九五○年代就發現,電刺激老鼠的大腦,也會讓老鼠產生廢寢忘食的上癮行為。

一九五三年,神經科學家歐爾茲(James Olds)在老鼠大腦中的隔核(septalnuclei)置入電極。歐爾茲原本以為,當老鼠進入房間角落並受到大腦電擊後,應該會學會避開角落,沒想到,老鼠竟然一直跑回那個角落,彷彿希望被電擊似的。後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區域和附近的阿肯伯氏核(nucleus accumbens)以及扣帶皮質(cingulate gyrus),可能就是大腦中的「愉悅中樞」或「欲望中樞」。

刺激這個區域時,老鼠會變得廢寢忘食、一心只想著要繼續接受刺激,如果給老鼠一個按鍵,讓牠可以按壓按鍵來刺激自己的大腦,老鼠就會不斷重複按壓的行為,一小時甚至可以按壓數千次以上,直到筋疲力竭為止。

同樣是在一九五○年代,精神病學家希斯(Robert Heath)也發表了一項極具爭議性的研究,他將電極植入許多患有癲癇和各種精神疾病的病人腦中,希望能夠透過刺激大腦來治癒這些病患。

結果發現,在刺激某些特定的腦區後,不少原本悶悶不樂的病人開始心情好轉、展露微笑,甚至會與人交談。但是一旦停止刺激,就會回復原本不快樂的狀態。有一次,希斯還讓一名編號 B-19 的病人自己決定想要刺激的腦區和次數。結果這名病人在一次三小時的療程中,以電極刺激了自己的內隔核區域高達約一千五百次(就是歐爾茲電擊老鼠的同一腦區)。根據希斯的研究報告,B-19 病人在電擊時感到愉悅和溫暖友善,而且還不願意停止實驗。

這些類似成癮的反應,顯示出一個可能性:原本用來獎勵性行為或鼓勵其他各種費力行為的「愉悅感覺」,似乎可以獨立運作。無論是透過電擊、手淫、吸毒或透過各種自我刺激的方式,只要有機會刺激「愉悅中樞」,大多數人都很樂意而為。而且重點是,很多人甚至會願意「為了愉悅而愉悅」,即使這些行為不利於生存繁衍,也依然執迷不悔、我行我素。

由此看來,大腦在演化出意識狀態之後,某些意識狀態(例如愉悅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似乎變得比生存繁衍更加重要。先不論這種情況在道德上是好是壞,在此我希望讀者們跟我一起把注意力集中在它所衍生出來的一個特殊意義上:大腦似乎有機會擺脫基因的控制。

●本文摘自 社 出版之《大腦簡史》。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老鼠 性行為 貓頭鷹出版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博士離開學術研究能做什麼?需跳脫自身「條件超標」陷阱

受真實故事啟發!孩子目睹「爸爸殺了媽媽」如何從創傷走出來?

人生沒有最好的季節 讓一切變好的只有專注在眼前的心念

保持湯汁清澈的秘訣 豆皮烏龍麵烹調的關鍵在於分開處理食材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