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嘉慶/解開薩爾加多之謎──導讀《重回大地》

書名:《重回大地》 
作者: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伊莎貝爾‧馮克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6月23日
書名:《重回大地》
作者: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伊莎貝爾‧馮克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時間:2021年6月23日

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最關注地球環境和人類生活條件的紀實攝影師,透過攝影讓我們看見大自然的美:森林、沙漠、非洲、南極洲,也向大眾揭露那個我們不願面對的世界:戰爭、飢荒、種族大屠殺。

《重回大地》本書不僅收錄超過40件薩爾加多攝影作品,並藉此傳達出他對攝影想法。讓所有手拿著相機(或是附有照相功能的手機)的人思考「何謂攝影」、「為何攝影」以及「如何透過攝影/藝術改變世界」等問題。(編按)

文/蕭嘉慶(紀實攝影文化工作者)

那些批評我的作品的人,沒有經歷我的經歷,也沒看過我親眼目睹的一切。──薩爾加多

攝影是一種獨尊個人創造的藝術,攝影術發明以來,如以個人的創造

力和表現力來看待廣義的「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話,很容易發現從一九四○年代以迄二○一四年的七、八十年之間,三大巨將攝影家分別是卡提耶—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和薩爾加多。

卡提耶—布列松、尤金.史密斯和薩爾加多是當代紀實攝影的三位典範,因為他們都懷抱著非常獨特的眼界,以及過人的智慧、天分和超強的實踐意志,在有生之年都完成了質量兼具又足以傳世的代表作。

薩爾加多這座大山的﹁山體結構﹂既強壯又篤實,近三十年來,他陸續完成一部又一部內容非常扎實的攝影巨著;他用黑灰白階調書寫攝影的美感非常獨特;他的眼力、布局、抓拍能力一等一,因而成就了所謂的「薩爾加多式的紀實攝影美學」。

另外,薩爾加多的題材是全球性的,特別偏重勞動階層的命運寫照,因為薩爾加多自許為左派社會紀實攝影家,偏好以攝影作為研究弱勢族群和社會問題的手段。一九八○年代迄今,他的事業成果也是輝煌的,大作如《》、《工人的手》和二○一三年完成的《創世記》都成功地攻占媒體版面、攻進美術館大門。不過,也因為他把飽含悲苦傷痛的人文紀實和浸染著血淚滄桑的影像故事做成精裝大書來販售,同時把裱褙精美的大照片放在場館優雅、排檔高級、雞尾酒味撲鼻的展場供人觀賞,也為他帶來排山倒海、潮浪滾滾的批評和責難,有些評論家就愛說他專靠中下階層的苦命來博取名利。

不過,由於薩爾加多的影像創作成果實在驚人、影像魅力十足,這位攝影家一直以來也是全球愛好紀實攝影或「關切型攝影」這類題材的專業者和學生心目中的創作標竿;有很多專業攝影記者—包含台灣的攝影家周慶輝—都曾受到他的感染,想要成為「馬格蘭關切型攝影家」。

想要瞭解挨近身邊的人,通常需要從他的人格、核心價值、生命實踐這些實質方向去觀察,然而,藝術家離我們很遠,通常是從欣賞他們的作品開始,慢慢吸收背景資料來拼湊對作者的瞭解,有時候發現作品恰如其人,有時又不盡然。

打從三十年前,我在密蘇里新聞學院學習報導〈紀實〉攝影,先是受到卡提耶—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的吸引,看他盡情發揮小型相機凝結的功力和機動性,盡情展現單張攝影的創作張力,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緊接著,尤金.史密斯重逾千斤且非常用心的報導攝影,以及好幾幅經典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讓我深受「攝影報導」的感染。後來,當我開始擔任專業圖片主編,薩爾加多的企畫編輯深度,加上許多經典畫面,例如迷人的黑白階調、吃苦勞動的族群、大地蒼茫的情境,散放著《聖經》文體般的迷人神韻,真叫我驚讚萬分。三位紀實攝影大師就這樣持續滋養我的專業。

薩爾加多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一是放棄經濟學博士的學位,而轉任專業攝影記者。當他開始經營自己企畫的故事,縱橫千里、跨越時空地探究他所設定的主題,更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他專挑戰特別困難又互相牽扯的大型主題拍攝:勞工、移民、兒童、掠奪、疾病、微觀經濟學、戰爭......這些被薩爾加多歸類為「工業革命結束前人類遭逢的生命掙扎」的企畫,悉數涵蓋了紀實攝影所謂的「老、舊、土、破、病、殘、弱」七大悲苦面相。我所瞭解的是,這些大型的主題固然較能引起讀者共鳴,然而要長年耕耘這類主題、一天到晚泡在這種專題裡而不被苦難大眾的傷痛震懾打敗的攝影家,他們的心理素質必得細膩堅定、情感需得強韌堅強,同時,也必須具備同理心、互動能力、內在平衡能力、趨吉避凶的敏感度、溝通協調能力、角色扮演的強烈知覺和自信,以及超高堅持能力等等十八般武藝,才有可能完成任務或全身而退,而且這類攝影家還常會因為感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折損專業生涯,能不能揚名立萬根本是另一回事。

這些年來,作為攝影工作者和教育者,只要我接觸到紀實攝影三傑,尤其是薩爾加多的作品、書籍或評論,我發現我的下意識都會主動串連對這位堅持只做史詩般作品的藝術家的理解,所以,當我看到一位評論者寫說「薩爾加多的黑白作品,擁有《聖經》一般的紋理,似乎可以彼此牽連貫穿到每一個主題之上。」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是心有戚戚、會心微笑的。

當有機會閱讀《重回大地》這本書,從書中汲取有關薩爾加多從事影像生涯的背景故事,我的心情也是異常喜悅的,尤其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情感、有愛的男人,擁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他和老婆蕾莉亞歷經移民流亡、生存扎根、成家立業、聚少離多等等歷練—二兒子是唐氏症患者—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誠然因為多數攝影家無法兼顧家庭的相對事實,而倍感溫馨。

除了薩爾加多的家庭故事之外,我對他的政治觀點、攝影倫理、攝影手法、光影美學、企畫概念、經營苦難、面對批評,以及對攝影對象的態度一概感到好奇,不過,基於篇幅,我希望側重他的黑白攝影美學加以詮釋。

薩爾加多在本書中對於黑白攝影美學實踐的說明,可說是前所未聞、核心知見、極富啟發的。他說他對光線特別敏感,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天空布滿雲層,據說我出生的時候,天空正好呈現光線穿透厚厚雲層的景象,而這些光線變化全進了我的影像記憶。事實上,在開始拍照前,我腦海中已然有了畫面。」

其次,他對黑白攝影的特質之解析是既深刻又傳神的:「使用黑白兩色和所有灰階色調時,我可以全神貫注在人物的影像密度、態度和眼神,完全不受色彩干擾。當然,現實世界不會只有黑白兩色,但觀看黑白影像時,影像卻會穿透內心,我們在心中消化影像傳遞的訊息後,不知不覺間就會賦予影像色彩......」

「我很喜歡像這樣持續幾小時窺伺、取景、徹底研究光線。然後,一切要在暗房進行。這意味著要用一種非實際存在的語言(因為黑白是抽象的東西),透過沖印相片的灰階色調,來重現自己在拍攝當下的情感。」薩爾加多還說:「當攝影師融入景觀、情境中的時候,畫面的結構終會浮現在他眼前。不過,要成功看見畫面結構,攝影師必須成為現象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元素就會為他開始動了起來。那一瞬間,真的好神奇啊!」

以上三段文字,薩爾加多對於黑白攝影的喜愛、實踐和解析,可以說是知無不言、高手見證、入木三分,對於喜愛黑白攝影尤其是碰到瓶頸的任何人,都會有醍醐灌頂之效。唯一比較難以說明清楚的,是他說「觀看黑白影像時,雖不會被色彩左右,影像卻會穿透內心,我們在心中消化影像傳遞的訊息後,不知不覺間就會賦予影像色彩。」這句話不容易解釋,因為一般人會以為黑白攝影就是黑白攝影,怎會有色彩感出現?個人的經驗是,一般人在從事黑白攝影一段時間,經驗比較豐富、灰階的理解程度較高之後,確有可能體驗到「黑白攝影的階調出現色彩的感覺」這回事。

薩爾加多的紀實攝影特別講究視覺美感,透過書中的訊息來看,打從他喜歡上黑白攝影就出現這樣的傾向。紀實攝影講究視覺美感這件事始於尤金.史密斯,薩爾加多更上層樓、臻於化境,這對現代紀實攝影或新聞攝影帶來一定的影響。君不見二○一二年到台灣參加「普立茲新聞攝影大展」的「洛杉磯時報」普立茲攝影獎得Carolyn Cole,一點都不諱言個人的新聞攝影非常重視光影美學,甚至強調新聞攝影的構圖和影像內涵,必須涵蓋或賦予光影、顏色等攝影特質,照片才有可能打動人心、創造恆久價值。

總的來說,薩爾加多是當代一位不可多得的社會紀實大師級攝影家,他以人類學的眼光、人道關懷的角度、影像創作的見證人,注視全球弱勢族群近三十年來的命運和發展。薩爾加多覺得自己熱愛攝影程度,遠遠超過任何人套給他的標籤,因為「攝影是我的生命」。

薩爾加多著作等身,影像風格深入人心,是近代四十年以來﹁關切型攝影﹂身形最高大的巨人,任何攝影學者或媒體篩選「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名單肯定有他;Sebastião Salgado 這個名字本身已經是個品牌。他藍色的眼珠,可能看過地球上最多的事物,所以,他會為自己這樣辯護:「那些批評我的作品的人,沒有經歷我的經歷;也沒有看過我親眼目睹的一切。」

薩爾加多這輩子的故事和他的攝影藝術創作都非常值得參考借鏡,這本書的出版,剛好可以補充專業和業餘者對這位深度作者的高度好奇。

●本文摘選自衛城出版之《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專文導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移民 衛城出版社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最近地震頻繁,當時十四世紀的人們如何在天災人禍中倖存?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咖啡界Apple」藍瓶咖啡如何從實體店跨進電商?維持殷勤待客為第一準則

清醒身體卻動不了 被鬼壓床?醫師教你如何自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