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奧運選手不想贏反而能奪牌? 從「3C法則」學習長線成功!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文/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雖然曾是一名選手,我並未全盤接受「人生就是一場競賽」這個「事實」。有位奧運金牌得主告訴我,她覺得自己被「爭第一」搞得筋疲力盡,因為多年來,身為運動員,每天都得拚命做到最好。

此外,她也對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私自利生活方式感到心疲。不用再過那樣的生活之後,她鬆了一口氣。她自認邁入了人生另一階段,但其他人認為她應繼續對一切事情保持旺盛(以及毫無意義的)鬥志,希望她隨時隨地展露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贏的態度。

為什麼這想法(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贏)如此根深柢固?顯然,我們自小開始觀察並學習何謂競爭,部分歸因於我們周遭充斥競爭。我們往往只看到一條通往成功的途徑,也常被教導要贏就得看到結果、得按照預先設定的標準、得把其他人視為比較的標竿,還被灌輸成功是好事,失敗是壞事。

不惜一切求勝的文化有毒

勝利的經驗會刺激荷爾蒙分泌,影響行為、決策、自尊與自信。我們見識到「權力的生物學」在發揮作用。但這是把雙刃劍:短期的收穫會導致長期的損失。動物戰勝太多更強的對手,從中建立的自信會變得危險,影響所及,贏會變得誘人,讓人上癮,甚至覺得自己會一直贏下去。

在企業界、體壇、教育圈、政壇不難發現這類思維與行為,從惡棍交易員尼克.李森(Nick Leeson)到美國龐氏騙局首腦伯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等例子可以看出,這些人的成就最後都以成績持續下滑的惡性循環告終。

這讓我想起剛開始成為奧運選手的情形。我當然不喜歡輸。輸的感覺並不好,周遭權威人士、教練、主管等,在我們輸時,反應都不友善,而且希望我們以行為表現出不喜歡輸,也不希望輸再發生。很明顯,輸不可取,必須避免,但我腦袋的理性也告訴我,輸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說不定還有助於精進贏所需的技巧。

儘管所在環境不斷強調「必勝的意志」,把這奉為最後能致勝的人格特質,但我也認識到,想要贏的心態,似乎與加快速度沒有直接關聯。唯有專心在「表現的過程」(亦即那些表現更佳的必要條件),才能有效提升速度。

放下執念,贏回長線成功

划船時我將精力專注於找出各種提速的辦法,探索各種可能性,目的不是想要划得更快或靠意志力讓自己划得更快,這轉變細不可察卻是關鍵的一步,隨著時間推移,在我腦裡醞釀,讓我擺脫對要贏的執著心態,諷刺的是,這反讓我提高了勝算。

我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定義成功,也找到與成功有約的更佳方式。我稱這叫長勝(Long Win),涵蓋新的視角、新的方式,以及隨時間而沉殿的新思維。

長勝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三C:

想清楚(clarity),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continuous learning)。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

再者,這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how),以免將太多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what),事情是做不完的,清單上的待辦事項、要實現的成就,往往支配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學會在how與what間取得平衡,可確保我們持續成長與精進,即便失敗也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主動建立連結(connection),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的生活態度?

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這三C並非列入勾選單的行為選項,也不是要在流程圖中進行專案管理的KPI。三C是開放、持續進行的主題,協助我們思考、看清自己及與他人建立連結。這三C幫助我們的心態與心智模式持續成長進步,調整我們的行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以便創造合作機會,合力實現自己無法獨力實現的目標。

精進所長,避免追求「達標」

用三C來檢視自己,不論你在職場屬於哪個層級,可能是高階主管,可能是行政助理,你的貢獻程度,不取決於你的職位和薪資。

有個發生在美國總統任內的小插曲,至今仍讓大家津津樂道,也最能詮釋這點。當時甘迺迪視察美國總署的太空中心,遇到一位身穿白外套、頭戴白帽的男子,便問他在這裡擔任什麼職務,男子不假思索自信滿滿回道:「我協助大家把人類送上月球。」甘迺迪進一步問他是做什麼的,他解釋自己是清潔工,明白自己得把地板清理得一塵不染,確保不會有任何灰塵進入施工中的太空梭。

書名:《長勝心態》
作者: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
出版時間:2020年7月1日

太空梭須高速穿越地球的大氣層,任何一個微小塵粒鑽進艙體,可能會造成致命意外。當這插曲被一傳再傳時,大家往往忽略,這位清潔工不僅清楚知道他的角色與整個大工程相連;大家也忽略,這位清潔工深信並看重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覺得攸關更大任務的成敗。

我們知道的組織中,有多少員工的回答能夠像這位清潔工一樣?

個人與更大目標之間的連結至為重要。在亞歷克斯.希爾(Alex Hill)、麗茲.梅隆(Liz Mellon)與朱斯.戈達德(Jules Goddard)聯名的文章《成功的組織如何延續一百年》,3人分析了不同產業裡繁榮了100年的企業與組織,包括皇家莎士比亞公司、美國太空總署(NASA)、英國伊頓公學等。結果發現:

多數公司專注於服務客戶、擁有資源、講究效率與成長,但百年企業並非如此。反之,他們試圖影響社會、不吝分享、專注於變得更好而非更大。

毫無疑問,這些百年企業的管理模式,對於創造一個以長勝為核心的環境至為重要。

●本文摘自出版之《長勝心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太空 奧運 甘迺迪 商業周刊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重新定位老化!日本腦科學專家:拋開各種「在意」,60歲是人生的新人

溝通要從對方立場切入傾聽 認識5種常見說話情境

最近地震頻繁,當時十四世紀的人們如何在天災人禍中倖存?

LOG IN 台南/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偷得半日閒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