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機/平板掃描QR Code借閱前,請先下載/安裝 udn讀書館 App。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不是又一部民國史翻案文章,
而是透過西方憲制角度,批判民國成敗之文明史經典!
◆為何說民國政府不同於國民政府?一字之差,反映的卻是民國憲制的根本變化?
◆為何說宋教仁與汪兆銘才是民國憲制的真正奠基者,而非孫文或袁世凱?
◆為何說民初所謂「軍閥割據」,不是歷史的一再重演,而是「地方自治」的體現?
◆為何說曹錕「賄選」其實於法有據?為何說他才是最堅守民國法統之人?
◆為何說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不是拯救而是徹底摧毀民國的推手?
◆為何說一九九六的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是民國憲制的最終休止符?
無數個歷史疑問,都可以從憲制視角的民國史中找到最終答案。
民國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到中共建政,期間歷經南北分裂、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國共的合作及分裂、中日戰爭,其中充斥著眾多人物與眾多複雜事件。至今已有無數的歷史著述,試圖總結、梳理這段「民國史」的發展脈絡。
但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民國研究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詳細資料,更是出版過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研究,但要從中釐清歷史脈絡與發展線索卻極其困難。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與傳統中國史觀所論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沒有區別。但是若對照世界史及英美正統史學,便會發現大多數的民國史論述,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史學內涵,也就是「憲制演變」的歷史。
■民國不只有權力鬥爭,更是理念衝突的「憲法實驗室」!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中競逐「聯邦制」與「邦聯制」對美國史乃至於世界史的影響。
「民國憲制衝突」的時間線,起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結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國會為核心,詳述民國憲政演化之更迭,為何從起初的分權制度,一步步地走向集權,最終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大革命政黨取代。最後延伸論及「中華民國在台灣」,並以一九九六年的「全民直選總統制」,作為「民國憲制」演化之最終休止符。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傳統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的形式,沿著時間順序展示民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以「憲政」、「法統」與「革命」的演化作為主要切入點,梳理及解釋民國歷史為何如此演變,並犀利針砭舊國會的法統為何屢遭挫敗,不得不變成黨國。
■憲政、法統、革命,理解民國歷史的三個關鍵字!
●憲政
就憲政而論,民初省內集權制與民國聯省制極不協調,違背聯邦以縣鄉自治為節制州權根本之義,已成民元約法致命之傷。
──〈軍興篇〉
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必欲唯持大一統,則不得不仰仗集權中央削除各省參差,以落後為基準。華人之惡專制而戀大一統者,實無異於愛苗條而不捨甜食。
──〈立憲篇〉
●法統
以古今萬國曾經存在之一切政治理論,中華民國舊國會及其所生政府皆有無可爭議資格代表中國人民及民國法統,此後再無任何政治組織或活動能具同一資格。
──〈行憲篇〉
法統既壞,而國民不可無秩序,各省強人力不足以靜亂,非黨國填之,其勢不定。無國會、無憲法統治必然仰仗赤裸暴力,其領袖必將淪為梁山寨主,以「論秤分金」收買江湖盟誓,延遲終難逃避之火拼。
──〈迴光篇〉
●革命
革命即「赤裸暴力」顛覆「傳統權力」,故至低就手段而言,於憲政南轅北轍,絕非「謬學惡人假革命」所能解釋。
──〈軍興篇〉
百年革命之一奇,即在革命各黨並非如成說之動員民眾推翻政府,實係滲透掌控中級軍政要員,而後裹挾順民問鼎中原,故革命成功無不擴大軍政規模,加重賦稅。
──〈行憲篇〉
■民國史不是中國史的又一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而是東亞大陸二千年來憲制變革的未有變局!
劉仲敬認為,東亞大陸的歷史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政」以降,歷經二千餘年的憲制歷史從未有過根本改變。這二千年的歷史意義,遠遠不及歷經王政、寡頭、民主之憲制更迭的的古雅典城邦,或是長期陷於市民與貴族之爭的佛羅倫斯共和國。然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從憲制的角度看,卻是東亞大陸二千餘年以來未有之變局。
唯有理解此點,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近代東亞的發展路徑──為何在數十年間不斷發生多次憲法危機與革命衝突,法統既壞,黨國崛起,最終導致民國的徹底失敗;只有如此才可明白東亞大陸秩序的演變何以歷經蔣介石、毛澤東發展成今天的樣貌,而台灣逐漸邁向民主。這比那些著名人物──如孫文、袁世凱、蔣介石,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無恥的記錄更為重要。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不是又一部民國史翻案文章,
而是透過西方憲制角度,批判民國成敗之文明史經典!
◆為何說民國政府不同於國民政府?一字之差,反映的卻是民國憲制的根本變化?
◆為何說宋教仁與汪兆銘才是民國憲制的真正奠基者,而非孫文或袁世凱?
◆為何說民初所謂「軍閥割據」,不是歷史的一再重演,而是「地方自治」的體現?
◆為何說曹錕「賄選」其實於法有據?為何說他才是最堅守民國法統之人?
◆為何說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不是拯救而是徹底摧毀民國的推手?
◆為何說一九九六的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是民國憲制的最終休止符?
無數個歷史疑問,都可以從憲制視角的民國史中找到最終答案。
民國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到中共建政,期間歷經南北分裂、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國共的合作及分裂、中日戰爭,其中充斥著眾多人物與眾多複雜事件。至今已有無數的歷史著述,試圖總結、梳理這段「民國史」的發展脈絡。
但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民國研究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詳細資料,更是出版過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研究,但要從中釐清歷史脈絡與發展線索卻極其困難。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與傳統中國史觀所論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沒有區別。但是若對照世界史及英美正統史學,便會發現大多數的民國史論述,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史學內涵,也就是「憲制演變」的歷史。
■民國不只有權力鬥爭,更是理念衝突的「憲法實驗室」!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中競逐「聯邦制」與「邦聯制」對美國史乃至於世界史的影響。
「民國憲制衝突」的時間線,起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結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國會為核心,詳述民國憲政演化之更迭,為何從起初的分權制度,一步步地走向集權,最終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大革命政黨取代。最後延伸論及「中華民國在台灣」,並以一九九六年的「全民直選總統制」,作為「民國憲制」演化之最終休止符。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傳統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的形式,沿著時間順序展示民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以「憲政」、「法統」與「革命」的演化作為主要切入點,梳理及解釋民國歷史為何如此演變,並犀利針砭舊國會的法統為何屢遭挫敗,不得不變成黨國。
■憲政、法統、革命,理解民國歷史的三個關鍵字!
●憲政
就憲政而論,民初省內集權制與民國聯省制極不協調,違背聯邦以縣鄉自治為節制州權根本之義,已成民元約法致命之傷。
──〈軍興篇〉
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必欲唯持大一統,則不得不仰仗集權中央削除各省參差,以落後為基準。華人之惡專制而戀大一統者,實無異於愛苗條而不捨甜食。
──〈立憲篇〉
●法統
以古今萬國曾經存在之一切政治理論,中華民國舊國會及其所生政府皆有無可爭議資格代表中國人民及民國法統,此後再無任何政治組織或活動能具同一資格。
──〈行憲篇〉
法統既壞,而國民不可無秩序,各省強人力不足以靜亂,非黨國填之,其勢不定。無國會、無憲法統治必然仰仗赤裸暴力,其領袖必將淪為梁山寨主,以「論秤分金」收買江湖盟誓,延遲終難逃避之火拼。
──〈迴光篇〉
●革命
革命即「赤裸暴力」顛覆「傳統權力」,故至低就手段而言,於憲政南轅北轍,絕非「謬學惡人假革命」所能解釋。
──〈軍興篇〉
百年革命之一奇,即在革命各黨並非如成說之動員民眾推翻政府,實係滲透掌控中級軍政要員,而後裹挾順民問鼎中原,故革命成功無不擴大軍政規模,加重賦稅。
──〈行憲篇〉
■民國史不是中國史的又一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而是東亞大陸二千年來憲制變革的未有變局!
劉仲敬認為,東亞大陸的歷史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政」以降,歷經二千餘年的憲制歷史從未有過根本改變。這二千年的歷史意義,遠遠不及歷經王政、寡頭、民主之憲制更迭的的古雅典城邦,或是長期陷於市民與貴族之爭的佛羅倫斯共和國。然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從憲制的角度看,卻是東亞大陸二千餘年以來未有之變局。
唯有理解此點,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近代東亞的發展路徑──為何在數十年間不斷發生多次憲法危機與革命衝突,法統既壞,黨國崛起,最終導致民國的徹底失敗;只有如此才可明白東亞大陸秩序的演變何以歷經蔣介石、毛澤東發展成今天的樣貌,而台灣逐漸邁向民主。這比那些著名人物──如孫文、袁世凱、蔣介石,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無恥的記錄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