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吧

HOME電子雜誌設計家居台灣建築雜誌

  • 台灣建築雜誌第TA242期

  • 出版社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 出版日期

    2015-11-02

  • 線上出版日期

    2015-11-04

  • 出刊頻率

    月刊

  • 分級

    普級

  • 語言別

    繁體中文

  • 發行格式

    PDF

  • 支援載具

    (說明)

  • 單期定價200元

    單期售價150元

  • 半年6期定價1440元

    半年6期售價1000元

  • 一年12期定價2880元

    一年12期售價1950元

本期介紹

編輯室手記
2015/11

台灣建築二十年

創刊於1995的《台建建築》今年邁入第二十年,這是個特別的時間點。踩在如此精彩的年份參與台灣建築界,台建透過數位主編的視野,為台灣的建築保留各時間點的剎那身姿。我們將視線關注在當下的台灣建築,以時間為向、以建築為鞋、以照片與文字跨步,踏出了建築發展的剖面地圖。藉著二十週年的時間點,我們暫且緩步,將目光從當下及未來抽離,回看過往的台灣建築,試著以編輯策劃的線索來品味橫跨數十年的時間深度以及這期間台灣建築現代化的動人歷程,以準備台建下一個二十年的旅程。封面照片為蔡柏鋒自宅,是當時《建築師》一群建築愛好者拜訪時拍攝,此期的古舊色調對比台建封面一貫的新穎銳利,冀望在開頭即為讀者稍稍提示我們在本期的駐足。
引領我們回看過去的媒介最終選定了建築人自宅,最終在本月策劃了「台建二十週年‧20位建築人自宅」。這也剛好呼應本社舉辦的「2016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閱讀本期的同時,細思住宅獎的二個宗旨(台灣住宅建築設計與居住行為的根本性思考、對現況有前瞻性與突破性之貢獻),相信更能理解策劃主題的企圖。以二十位建築人自宅作為媒介的同時,也意圖捕捉其中的「對話」,因而以小且淡的對談引領讀者品味二十件自宅中的迷人韻律。

蘇雅玲:建築人的自宅會反映對於建築作品的思考、對建築的堅持,建築人能夠忠於自己、充分表現自身的建築素養與美學,用最喜歡…是個人對於居住想像的氛圍,創造出享受生活的空間品味,將最渴望的事物表現在這件親密的作品上。它是建築人對建築很用力的一種吶喊,是個人風格、特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建築專業者用自己生活的空間讓人認識他,感受空間的同時好像也更瞭解這個人,是一個體驗建築人自宅×建築素養×生活美學的想像過程。

謝耕宇:自宅當然是建築人很重要、很親密的作品,甚至很可能他的唯一,但意味著自宅是建築人的終點嗎?

蘇雅玲:不能說是終點,而是嘗試、全新的開始,因為要嘗試後才能有下一個更好的開始。我們約略以建築人的年代排序,翻閱本期的過程,即可完整閱讀幾十年來的時代性演變以及空間形式的變化過程,看見不同時間點下的嘗試痕跡與動人的成果。

謝耕宇:我很驚嘆於四位前輩建築師對於所處年代的超越性,過了數十年回看這四件作品,依然動人而不顯得突兀,走得非常前面,是帶了那麼一點懷舊味道的現代建築。

蘇雅玲:台灣戰後的幾位代表性建築人帶你體驗他們對於居住的想像空間,在那個年代先表現了超時代的想像空間,運用材質、家飾家具、極簡與現代、空間的收跟放來表現空間的細膩度。當代的建築人同樣延續了當時對於細膩度的追求,能表現的空間變化性更多、更強烈,也是因為建築技術與科技軟體的發展讓建築作品的呈現能夠更多元,在當代後期作品中顯而易見。

謝耕宇:回看過去再閱讀現代,建築人皆表現了極佳的空間素養,共通點都是直探住宅的本質,去思索、反省、剖析住宅對於個人的意義。

排列最前的四位前輩建築師王大閎、王秋華、蔡柏鋒、吳增榮,我們特意以歷史性資料刊登,除王秋華自宅照片為編輯親自拜訪拍攝外,其餘三案使用照片皆為歷史資料(吳增榮自宅照片更為正片掃描、平面圖則保存於紙本描圖紙上),珍貴異常;四案的說明文字同樣截取過去的歷史性文字,而非今日重新撰寫:《今日建築》介紹王大閎自宅,吳增榮、李俊仁訪王大閎,吳明修、王立甫、馬以工談王大閎,王秋華親自撰寫的設計說明,黃模春談蔡柏鋒自宅,盧碩彬及李本華與吳增榮以自宅為題的對談,都呈現該年代建築人對於建築的態度,文字中呈現的談話興味,迥異於今日氛圍,精彩萬分,令人一再拍案!透過照片、圖面、文字等的考舊,嘗試再現這四件作品的本來面貌,以為後續較近代的自宅作品提供有價值的參照對象。
這些歷史資料截取自1970-1980年代的《建築師》、《今日建築》、《芙蓉坊》等雜誌,現多難以取得,非常珍貴,特此銘謝!

謝耕宇、蘇雅玲

作者簡介

9 編輯室手記

10 新聞

18 新聞延伸
後現代之後?
一位女性建築師接任耶魯建築學院院長
許麗玉

22 2016│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評審介紹
王俊雄│李文勝│邱文傑│吳秉聲│鍾九如
王增榮│吳武易│張樞│張裕能│張晃魁│羅時瑋

24 書介
直觀想像的堅實修補
陸希傑

26 專欄
巷弄中的巨人
李清志

27 專欄
從「低碳城市」看傳統人居智慧之創新
郭瓊瑩

28 台建二十週年‧20位建築人自宅

[作品1344]
王大閎(建國南路)
王大閎

[對談]
訪王大閎(節錄)
王大閎×吳增榮×李俊仁

[對談]
訪吳明修(節錄)
吳明修×王立甫×馬以工

[作品1345]
王秋華
雪舍
王秋華

[作品1346]
蔡柏鋒
蔡柏鋒

[論述]
蔡柏鋒自宅
黃模春

[作品1347]
吳增榮
吳增榮

[對談]
建築師的生活與空間
吳增榮×盧碩彬

[對談]
住宅與心理的協調
吳增榮×李本華

[作品897]
葉熾仁
剩閒居
葉熾仁

[作品1348]
楊恆立
楊恆立

[作品1349]
張晃魁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1350]
黃聲遠
1995年的黃聲遠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1351]
  何以立、侯貞夙
何侯設計

[作品1352]
連浩延
本晴設計

[作品1353]
曾成德
CitiCrafts建築作坊

[作品1354]
謝宗哲
House W2
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

[作品1331]
董育綸
Street Canvas
董育綸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1355]
曾志偉
好睡之家
自然洋行設計團隊

[作品1356]
  劉崇聖祖宅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1357]
  吳龍傑
  吳龍傑

[作品1189]
王柏仁
風厝
王柏仁

[作品1358]
  鄭博仁
1+1。家工場
  Atelier Neo.E [易新設計]

[作品1252]
李靜敏
窩村‧清明
僕人建築空間整合

[作品1359]
楊秀川、高雅楓
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

作者簡介

此電子雜誌為PDF格式。


購買提醒:

1.《台灣建築》為電子雜誌,下載前建議先下載試閱檔,了解其閱讀形式。
2.《台灣建築》為電子雜誌,不會有紙本雜誌寄送,閱讀時請到書房下載!
3. 訂閱付費後,將從當期最新出版的電子雜誌開始發送。
4. udn 讀書吧的《台灣建築》電子雜誌,未收錄實體雜誌廣告。
5. udn 讀書吧訂購《台灣建築雜誌》電子雜誌產品,享有 udn 網站會員提供的服務,恕無法享有《台灣建築雜誌》雜誌紙本提供的訂戶服務。


《台灣建築雜誌》創刊於1995年10月,近14年來,它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當前建築設計的整體面貌,一直是業界、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參考資料,堪稱台灣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也是目前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建築設計雜誌。

作者簡介

x